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
>
荔湾区民俗文化
荔湾区十大民俗文化
1.
广州象牙雕刻
据史书记述,我国牙雕工艺已有30OO多年历史,广州牙雕的出现比中原地区稍晚,始于晋代,亦有2000多年历史。在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一捆5支大象牙,最大的长达126厘米。据鉴定,象牙的产地是非洲,可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来的。另外还出土了刻画象、象牙算筹和残牙雕器等。可见这些象牙是进口雕刻作原料之……
2.
广州扒龙舟
广州市坐落在北回归线上,北靠南岭,濒临南海,扼珠江流域西、北、东三江汇合出海之咽喉.,水网交织,汇通大海。具有平原、台地、丘陵、山地等多种地形,拥有山、城、江、海等独特的生态景观。“五岭北来峰在地,九洲南尽水浮天”是广州地理形胜,“云山”“珠水”是广州的美誉。广州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广州人生于水……
3.
黄大仙祠庙会
广州黄大仙祠庙会,在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和春节初一至初七期间举行。在清末民初时期,黄大仙祠正门外搭戏台,一连演出粤剧3-7天,通宵演出,每晚有数千人观看,此外还有醒狮表演、腰鼓队表演、杂技表演。另外,还有民间工艺摆卖、黄大仙祠派米、送药等活动。庙会十分热闹,每天吸引上万人参加,连香港、澳门等地善信也……
4.
仁威庙北帝诞
荔湾区的仁威庙始建于宋代,是一座供奉北帝的道教庙宇。仁威庙北帝诞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起源与北帝崇拜和仁威祖庙密切相关。诞会期间,举办各种祀神庆典活动,仪式主要包括赴庙拜祭、贺寿开筵、演戏酬神、北帝巡游等。农历三月初三,自子夜起,荔湾区泮塘乡民和信众们前往仁威庙参拜北帝。醒狮队一早去仁威庙磕拜北……
5.
西关水菱角制作技艺
西关泮塘地区出产菱角,其甘甜可口,深受西关人喜爱,在没有新鲜的菱角吃的时候,西关人就用粘米粉在水中做成一个个形似“菱角”的食品以替代,名为“水菱角”,日久天长,逐渐形成在西关地区流行的独特小吃。水菱角形状似菱角、色白、口感有韧性、味香。制作一碗水菱角配料较多,原材料有沾米粉、虾米、瑶柱、腩肉、腊味、……
6.
南乳花生制作技艺
南乳花生是驰名广州的一种民间特色小吃,由清末广州西关一名叫“盲公德”(张德友)的盲人所首创。张德友住在广州西关多宝坊,原为一名厨师,他从盐焗鸡这道菜得到启发,把花生肉和多种调料研制的配方一起煮熟,再用河沙炒制,经过反复调试,终于研制出具有独特风味的南乳花生。南乳花生制作时以选用白云区江高镇和钟落潭镇……
7.
大立菊扎作技艺
大立菊是菊花栽培的一种株型,又称干头菊。大立菊一株有花数百朵乃至数干朵,且花朵大小整齐,花期一致,适于作展览或厅堂、庭园布置用,是艺菊作品中的巨作。荔湾区的大立菊的栽培与扎作的历史悠久。其扎作是在盆的四周插满劈裂的竹子来夹持菊花枝条,引导其均衡地横向生长。它是在仅仅一根枝干上,满开着几百朵,甚至几千……
8.
西关打铜工艺
西关作为广州市铜器具生产的手工业作坊,以传统的手工艺进行生产,历史悠久。西关的“打铜街”(现为光复南)在清乾隆时已有地名,为铜器具生产和销售的一条专业街。到民国初年因修建马路,“打铜街”消失。后打铜商铺迁往长寿西路、龙津路、一德路等地。手工打铜历史悠久,是传统的手工艺作业之一。主要根据不同器具的用途……
9.
西关正骨
西关正骨是历史悠久的岭南伤科的典型代表,它形成于明清之际而盛行于清末民初,有近三百年历史。西关正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原则及方法。手法理伤、杉皮夹板和百年名药被誉为“西关正骨三宝”,是岭南名医何竹林、李广海后裔李家裕等名医的经验结晶。“西关正骨三宝”治疗各种骨折,……
10.
象牙雕刻(荔湾区花城博雅工艺厂)
广州象牙雕刻历史悠久,极具岭南特色,也称南派牙雕。其作品重雕工,以牙质莹润、精镂细刻、玲珑剔透见长,在长期的工艺实践中逐步形成完整的精湛雕刻工艺。广州象牙雕刻始于宋代,至明清时期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象牙原料的输入与制品的输出日益兴盛,其工艺与生产规模达到历史高峰。民国以来象牙雕刻的工艺水平日……
走遍荔湾区
广州市民俗与文化
越秀区民俗文化
荔湾区民俗文化
番禺区民俗文化
增城区民俗文化
黄埔区民俗文化
花都区民俗文化
天河区民俗文化
海珠区民俗文化
从化区民俗文化
南沙区民俗文化
白云区民俗文化
全部荔湾区民俗文化
荔湾区地名网
全部荔湾区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