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民俗文化
宁波市民俗文化介绍第11页
宁波农谚
农谚是先祖们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典,是人们在无法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环境里得以休养生息的法宝。它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后人进行科技开发的元素,是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鄞州区高桥镇文化站搜集整理…
宁波泥塑
泥彩塑又名泥塑,它是以黏土和颜料为主要原料,通过艺人的手工捏塑出各种人物、动植物或其他器物的一种民间造型艺术。其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后来在信仰和宗教领域得到了很大发展,至明清代则更为繁荣,出现了许…
陆氏伤科
陆氏伤科曾被誉为“浙东第一伤科”,始于清顺治年间(公元1658年前后),创始人陆士逵,喜武术,与宁波著名拳师王端伯至交。王著有《秘授伤科实验良方》和《接骨秘方》等治疗伤跌打损伤的书籍,陆得到了他的真传…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是为纪念楚大夫屈原而创立的一项民间活动。于明末清初从绍兴传入宁波地区,渐渐成为一项水乡民众喜闻乐见的体育竞技活动。地处东钱湖边的云龙镇陈村的龙舟队员多是渔民出身,在历次比赛中多次获得冠军,名扬…
宁波虎头鞋制作技艺
老虎头鞋是童鞋的一种,为一至三岁幼儿所穿,寓意避邪和孩子长得虎虎有生气。据传其起始迄今至少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一般应该是奶奶、外婆或姑姑做给孙子、外甥或侄子穿的,现在还有一些地方保留着姑姑应做三双虎头鞋…
箍桶制作技艺
木桶自古就是家庭常用物,它用木板与竹钉围拼而成,用于盛水、洗身或盛放各种物品,也曾是最早的农业生产工具(如盛粪尿的便桶等)、祭祀器具和战争器械之一,至今仍有许多人在作为家用物。制作它的人被称为“箍桶匠…
鄞州竹编
竹编品是一项传统的手工艺制品,历史至少逾五、六千年以上,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被普遍使用,如竹筐、竹篮、竹箩、竹席、竹床、竹笛(萧)及各种竹编艺术品等等。旧时,人们称竹制品艺人为簟匠,俗称“篾匠师傅”。…
宁波高跷
《高跷》是一种民间舞蹈,俗称“踏高跷”。瞻岐高跷据传是该镇东坑村人周祖这,在北方当兵时学会后于解放初期传入的。先后在当地庙会、文艺会演和各种庆贺活动中亮相,受到群众的瞩目和好评,现在几乎是家喻户晓了。…
大头和尚
集仕港镇的《大头和尚》起始于清道光二十年,是一种流传很广的民间舞蹈,亦称“民间哑舞”、“大头和尚舞”等,历来广受社会各界的喜爱和欢迎。1955年曾参加过《浙江省第一届民间古典音乐舞蹈观摩演出》,198…
宁波梁祝传说
梁祝传说发源于1600年前的东晋时期,经长期流变、发展,在浙江省宁波地区逐渐形成以梁山伯墓为展演场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宁波梁山伯庙婚俗信仰文化。其内涵包括:古老的梁山伯庙、梁祝墓及其承载的文化;每…
彩船制作技艺
彩船又称“纱船”,由薄纱等材料制作而成,因其制作中注重丰富的色彩,故得其名。彩船只是一种通称,具体称谓时,以船头、船尾饰以龙图案者,称“龙船”,以凤图案者称“凤船”。当地群众通常以船的动物图案或船的造…
渔翁捉蚌
该舞蹈流传于鄞州区的布政一带,原是演译渔翁祖孙二人勇斗为害一方的河蚌精、为民除害的故事,后来才逐渐演变为一种常用于庙会等民间文艺活动的特色性地方舞蹈节目了。据传,旧时当地宋严王村有个以张富章(1907…
三字经
《三字经》是一种内容全面的儿童启蒙读物,具有传授基础知识与传统思想的双重功能,数百年来,流传广泛,家喻户晓。《三字经》有着丰富的内容。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说:“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
宁波竹刻技艺
竹刻,又称竹雕,即在竹子上(含竹根)施行雕刻工艺,它始于唐时,盛于明代,一直以来作为一种高雅的手工艺术品而被人们所喜爱。过去都是大户人家、书香门第乃至宫庭和官府的实用品或陈设用品,建国后则逐渐地进入普…
草席编织技艺
草席,俗称“席子、席爿、滑子、凉席、席”等,用蔺草编织而成,考古证实,中国草席的发祥地在鄞州的古林镇,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草席残片,当时的先民们用此来遮身、铺地或避风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古林…
走遍宁波市
浙江省民俗与文化
鄞州区民俗与文化
奉化区民俗与文化
象山县民俗与文化
余姚市民俗与文化
宁海县民俗与文化
北仑区民俗与文化
慈溪市民俗与文化
海曙区民俗与文化
镇海区民俗与文化
江北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宁波市民俗文化
宁波市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