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西省
>
宜春市
>
宜丰县民俗文化
宜丰县民俗文化介绍
黄檗山的传说
黄檗山原名鹫峰,坐落在宜丰黄岗乡境内曾有天竺僧人在此修行。唐开成年间,高僧希运遍访名师驻锡鹫峰,在此宣扬直指单传的心要,创立了新的禅宗之旨。其弟子义玄,在黄檗习禅多年后,去河北正定的临济院,阐扬希运旨…
李大銮的传说
李大銮系湖南浏阳人,世代务农,父亲受地主迫害中年丧命,不得不同妹妹与表弟杨青山外出逃亡,先后来到宜丰的黄岗、奉新的甘坊、铜鼓的双坑等地帮纸槽业主做纸。公元1574元(万历二年),他兄妹与表弟杨青山在铜…
天宝做醮
做醮曾是天宝及附近乡镇盛行的一种道教法事活动,醮的种类多,祭祈仪式也十分复杂。有阳醮和阴醮之分。而醮期也因建醮天数的不同而分成一朝醮、二朝醮、三朝醮、五朝醮、七朝醮等。诫灯属阴醮,一般一日或一夜,或一…
宜丰炙灯火
炙灯火即艾炙,为宜丰民间流传了几百年的一种治疗风湿性关节痛、腰痛、头痛、胃病、糖尿病的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宜丰多山壑,多草药,因此自古也多草药医生,民间流传许多小医药常识。其中有不少人因靠祖传炙灯火医…
宜丰凉亭习俗
宜丰凉亭一般建于交通要道旁,造型美观,风格古朴,尽显人文精神。民国时期有200多座凉亭,散布于各乡镇,有“五里一阁,十里一亭”之说。现尚有15座,保存完好的有:“上马亭”、“施粥亭”、“适斯亭”、“柏…
端午副节
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是石市锦江两岸乡民的传统端午副节,它以传统的龙舟竟渡为主要活动内容。端午副节主要流行宜丰石市、上高斜口一带。石市一带的端午副节主要是为了使龙舟竟渡活动避开官府的禁令而设的。据《石市镇…
雷神庙会习俗
雷神庙会,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举行,会期三天,设澄塘镇黄坪村雷神市集。雷神庙会起源于南宋初,与当年岳飞在宜丰抗金有关。据《澄塘镇镇志》载:当年岳飞领兵在在澄塘四里大败金兵,有一蓝姓将军因在此处督战而被金兵…
宜丰南坪扎粉制作技艺
南坪扎粉即纯手工土粉,因产自棠浦镇南坪村而名。据南坪《王氏族谱》记载:南坪扎粉最早出自明末,大旱饥荒岁月,该自然村几百年来以生产扎粉为主业。南坪扎粉的工艺流程主要有:选早米→浸泡→洗米→磨浆→过漏→揉…
宜丰木雕
宜丰木雕始于明清,从县内明清古建筑中的楼、台、阁、屋梁、门窗及各种家具、用物均有木雕工艺。县博物馆收藏乾隆年间的中门8片,雕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及戏文可佐证。木雕的主要工艺流程有:1、创意稿,再用…
宜丰打贺
打贺是宜丰是本地少儿(成人)常玩的一种古朴易行且独具风格的游艺体育活动。不需要训练,边玩边学,一看就会,与现今打垒球有相似之处。打贺的规则大体为:(1)先把参加打贺的人分成两组,自由组合,人数均等。之…
宜丰坐唱
宜丰坐唱形成于清同治年间。由3人敲打采茶锣鼓,1人唱采茶调。形式与板凳戏基本相似。宜丰坐唱以瑞河调为主,瑞河调已失传,多以民歌、小调代替。主要曲目有:《摆天官》、《福满堂》、《兴汉图》、《朱砂痣》、《…
宜丰号子
宜丰的劳动号子从明清流传至今,已有400多年了。现在新昌、澄塘、棠浦、新庄、桥西等乡、镇仍流传着大量的劳动号子,主要有“排工”、“建筑”、“打夯”、“拉梁”、“抬杠”、“榨油”、“车水”号子等。以“打…
宜丰山歌
宜丰山歌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宋时,它源自宜丰籍音乐家彭几的《乐律》,另据《盐乘·礼俗志》谷雨后至立夏,秧针出水,以次栽植,农夫歌声四起,唱和为乐。说明当时山歌在县人中较为流行。宜丰的民歌,因地理环境不同…
宜丰哭嫁习俗
哭嫁也叫哭轿:宜丰旧时迎亲,新郎不前往,男方派轿往女家。上轿前,新娘向娘家亲戚哭别,叫“哭轿”。目前仅存于山区或半山区几个乡镇,母亲要向女儿进行训教,告诫女儿到婆家后孝顺长辈,照顾晚辈,与叔伯妯娌和平…
宜丰打灯
宜丰打灯实为狮舞的一种,其中穿插了武术套路表演。相传它的起源与宋代岳飞在瑞州(今高安)大战金兵有关。当年岳飞在瑞州府展军旗(大阅兵),演武场上,表演武术,民心大振,不少青壮年涌跃参军。后同属瑞州的宜丰…
走遍宜丰县
宜春市民俗与文化
宜丰县民俗文化
铜鼓县民俗文化
丰城市民俗文化
靖安县民俗文化
袁州区民俗文化
奉新县民俗文化
高安市民俗文化
万载县民俗文化
樟树市民俗文化
上高县民俗文化
全部宜丰县民俗文化
宜丰县地名网
{下一个}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