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省
>
厦门市
>
思明区民俗文化
思明区十大民俗文化
1.
中秋博饼
“中秋博饼”是闽南地区一项重要的民间竞技游戏习俗。它起源于厦门,传说在明末清初已有中秋博月饼的习俗,后流传于漳州的龙海、泉州的安海和金门等地。中秋博饼是通过掷六个骰子的方式,博得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共6个等次,获取大小不等的月饼(状元饼1个,对堂饼2个,三红饼4个,四进饼8个,二举饼1……
2.
延平郡王信俗
郑成功率军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组织大批汉族军民开拓台湾,是海峡两岸民众共同景仰的民族英雄。因为南明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又称郑延平。延平郡王信俗可上溯至清朝光绪元年(1875),其间台湾地区官方建立延平郡王祠堂祀奉郑成功;随后厦门也建立延平王祠堂。郑成功在海峡两岸享有极高的威望,台湾有58座延平郡王……
3.
厦门疍民习俗
疍民是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终年浮荡江海,以舟为家,以渔为业,随处栖泊,逐潮往来。厦门疍民现集结于今思明区厦港街道,他们与其他地方来厦的渔民通过长期的磨合交融,创造了许多追求生活、发展生产、祈延生命、敬仰神灵的独特风俗习惯。如婚俗,海上结婚疍船相靠,女到男船,增添一艘夫妻船;疍家姑娘头饰,头上用红纱线……
4.
讲古
厦门方言讲古,清代中叶就有了。即为用闽南方言(厦门话)说的说书。讲古是平民百姓喜闻乐听的口传文学,它运用闽南话丰富词汇,特有的韵律、谚语、俗话、掌故、歌谣等,谈古论今,生动有趣,让听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闽南的历史知识、风俗习惯和价值观,颇受百姓欢迎。……
5.
厦门送王船
送王船是闽台沿海村落的民俗活动,起于滨海渔村的“海醮”习俗。保留着比较浓厚的原生态形式。 闽南送王船送的是“代天巡狩”的王爷,是代替皇帝巡游四方,赏善罚恶,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保护神,而非“瘟神”。送王船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明初。厦门送王船习俗以同安区西柯镇吕厝村、海沧区钟山村和湖里区钟宅村三个地……
6.
闽南杖头木偶艺术
闽南杖头木偶艺术闽南杖头木偶艺术是一种古龙的汉族传统戏剧,古称“杖头傀儡”,又称“托偶”、“托戏”、俗称“三根棍”。闽南杖头木偶高约1米,装有三根操纵杆,两支控制左右手,中间称为“命杆”控制木偶的头部与身躯表演。它以淳朴的艺术风格,灵巧的操纵技艺,生动的木偶造型,在国内外艺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具有强……
7.
闽南铁枝木偶艺术
闽南铁枝木偶艺术木偶戏起源于汉代,盛于唐宋,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闽南铁枝木偶艺术又称闽南铁线木偶艺术,俗称“尪仔戏”,它由皮影戏艺术改良而来,填补了皮影戏不能再亮处表演的不足。在表演中,作为艺术造型的铁枝木偶是表演的主体,演员通过操控铁枝木偶上的铁枝进行表演,让铁枝木偶的表演动作更具艺术性,一尊……
8.
延绳钓(放绲)渔法
延绳钓(放绲)渔法延绳钓渔法,俗称“放绲”,是一种古老的海洋捕鱼作业方法,也是一项取之有度的传统生产技艺,凝聚着世代渔民与海洋渔业资源共生共荣的精神和智慧。延绳钓的钓具主要由母线(绲身)、子线(缭下)、钓钩和浮子组成,在绲身上面每隔一定间距延放缭下,在缭下末端系结钓钩,钓钩搭有鱼饵,鱼饵悬浮在一定深……
9.
七娘妈生做十六岁
七娘妈生做十六岁依《清史稿.食货志》记载:“凡民,男曰丁,女曰口。男年十六为成丁,未成丁亦曰口。丁、口系于户”。依《福州府志》清乾隆十九年(1754)“近世于冠礼鲜能行者,郡中惟一二礼法之家偶一举行。民间则男女年十六延巫设醮,告成人于神,谓之‘做出幼’。”泉州七夕节,其节日活动内容原为乞巧,后来转化……
10.
五祖拳
五祖拳是武术南少林拳的一种。据唐许稷的《闽中记》等资料记载,在唐代少林武术随着佛教禅宗的南传也已逐渐在闽南地区盛行。清末泉州人蔡玉明以太祖拳为基本功底,综合其他门派拳法的特点而创立“五祖拳”又称“五祖鹤阳拳”。五祖拳总体可分为权术套路及对练技术等内容。拳谱套路有80套,共120多个动作。套路的组合讲……
走遍思明区
厦门市民俗与文化
翔安区民俗文化
思明区民俗文化
同安区民俗文化
集美区民俗文化
湖里区民俗文化
海沧区民俗文化
全部思明区民俗文化
思明区地名网
{下一个}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