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翔安区民俗文化
翔安区十大民俗文化
1.
翔安农民画
农民画在翔安有悠久的历史,其源于传统民间壁画,是历代民间艺人传承下来的一种民间艺术,主要有佛祖图、神仙、天将、罗汉、龙凤等吉祥图案,壁画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古代的连环画如封神演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翔安农民在传统民间美术壁画基础上,以浓墨重彩和鲜明欢快的艺术语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
2.
闽台风狮爷信俗
风狮爷,又称风狮、石狮爷、石狮公,是金门、大嶝等地设立在建物的门或屋顶、村落的高台等处的狮子像,用来替人、家宅、村落避邪镇煞。其造型推测是由庙宇门口的石狮形象演变而来,据说,明清时期,厦门翔安、金门一带的渔民根据当地风沙大的气候特点,将“石敢当”和“狮子”结合而成风狮爷的形象,以求镇煞辟邪,并逐渐形……
3.
翔安拍胸舞
拍胸舞”,又称“拍胸”、“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广泛流传于福建及台湾等地区。尤其在闽南地区,大到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小到各部门单位的-庆典,里巷乡村民间的迎神赛会,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无不随处可见“拍胸舞”身影。“拍胸舞”成为闽南地区最普遍、典型,最具代表性的……
4.
春仔花习俗
“春花”,闽南一带叫“春仔花”,它是扎花的一个品种。我国扎制、插戴“春花”习俗早就有之,并广泛流传华夏大地。《厦门志》对扎花习俗有过记载,称其为“象征花”,此“象征花”实际上就是一种纸制仿真花。闽南话中“春”与“剩”谐音,象征年年有余,在各种节日中,妇女戴上一朵春花,寓意期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年年……
5.
香山庙会
香山岩寺位于翔安区新店镇东南3公里处,鸿渐山脉左侧,始建于南宋年间,是清水祖师文化的一处胜地,每年正月初六是清水祖师公的诞辰日,香山岩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大型庙会——香山庙会,晋江、南安、台湾、金门以及海内外的许多信众都会专程赶回香山岩进香拜谒、寻根探源,翔安香山庙会习俗被正式被列入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
6.
宋江阵
宋江阵亦称“套宋江”,是在春节、元宵、中秋等民间传统节日里表演的一种群众性武术操,流传于闽南各地。明末清初,福建仁人义士支持郑成功反清复明,受到清政府打压。这些义士遂转入以迎神赛会化妆表演形式,保持练武习俗和武术套路,于是,在节庆中便出现了一种以装扮水浒英雄好汉108将参与踩街表演的队伍,即“宋江阵……
7.
粘缘
结婚后的第二天,新娘一大早就得起床,洗漱完毕后先洒扫庭除,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接着烧热水,端到厅堂上迎候公婆洗漱。当天上午,主人家还要煮地瓜粉面(俗称“兜面”,由芋头拌地瓜淀粉煮成)。据说,煮时,要让新娘用煎匙在锅里搅动,才会好吃。地瓜粉面煮好后,端到厅堂敬土地公,祈求土地公把新婚夫妻黏得牢牢……
8.
做三旦
婴儿出生三日,谓之“三旦”。人们习惯煮咸油饭、面线敬祭“佛鸟母”。传说如来佛祖借凤凰的肚子降世,因此,人们把凤凰尊为神,称为“佛鸟母”,认为佛鸟母能保佑婴儿。婴儿成长期间,如果发现婴儿身上有红点,产妇总认为这是佛鸟母做的记号,总觉得佛鸟母会天天来保佑婴儿。所以在婴儿生下三日时敬祭佛鸟母,把咸油饭、熟……
9.
做新客
婴儿第一次到亲戚家做客,就是做新客。在乡下,婴儿一般四个月之内不做客,也有的幼儿到了三岁还不让做客。要做客就要问神或找历师看日子,做客还要带上符令以避邪。更有趣的是把去做客的婴儿当乞丐,60年代以前,婴儿做新客必须带上“加自”,里头放着婴儿用的碗、汤匙,很像出外要饭的。把婴儿当成乞丐,能避免神怪鬼邪……
10.
廿九下昉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称除夕,土话叫“廿九下昉”。翔安人形容和描绘生活过得滋润就说“日日正月初一,顿顿廿九下昉”,可见翔安人何等期盼这一夜。为了这天这夜,人们从十二月初二就开始扦囤,扫除椽檩房瓦墙壁的蛛丝尘埃,擦拭整理家具杂物;备办年货、添置家具,缝制新衣;家家户户还要蒸糕炸枣,蒸的是发糕,祈盼来年“发”……
走遍翔安区
厦门市民俗与文化
湖里区民俗文化
思明区民俗文化
海沧区民俗文化
集美区民俗文化
翔安区民俗文化
同安区民俗文化
全部翔安区民俗文化
翔安区地名网
全部翔安区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