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西省
>
大同市民俗文化
大同市民俗文化介绍
罗罗腔
罗罗腔表演形式活泼,唱腔优美动听,生活气息浓厚,是大同地区、河北部分地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据清朝康熙年间戏剧家刘廷玑著《在园杂记》中记载:“近今且变弋阳腔为四平腔、京腔、卫腔,甚至等而下之为…
碓臼沟秧歌
碓臼沟秧歌是流布于大同市北部新荣区的西村乡碓臼沟村的民间歌舞,是活跃在晋冀蒙等省份的一个民间剧种,主要分布在左云、丰镇、凉城,及周边地区的下深涧村、张旺庄村、东胜庄村、座北窑村、光明村等地。因其唱腔多…
阳高晋北鼓吹
阳高晋北鼓吹是流行于山西北部阳高县一带的以唢呐为主奏乐器,辅以鼓、锣、镲等打击乐器烘托气势的一种传统器乐表演形式,普遍应用于庆典、社火、婚丧、祭祀等民俗事象活动中。阳高晋北鼓吹历史悠久,早在600年前…
杨家将传说(广灵)
杨家将说唱是流传于山西省广灵县东部与河北省蔚县邻接地区的一部超长的民间叙事艺术作品,它以宏大的篇幅,起伏跌宕的格调,生动传神的表演,畅叙了北宋抗辽名将杨继业一家祖孙九代及其家眷忠勇报国、- 安民的英雄…
广灵染色剪纸
广灵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素有“塞上明珠”之美称。广灵剪纸以其鲜艳的色彩、生动的造型、纤细的线条、传神的表现力和细腻的刀法,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广灵剪纸源远流长,可上溯至“周成王剪桐封…
浑源凉粉制作技艺
浑源凉粉是浑源县的特色名吃,它以土豆淀粉为原料,加入适量的明矾,搅成糊状,在火上滚熟,凉冷倒出成形,故又名粉砣。浑源凉粉又白又细又利口,像猪皮冻似的“筋颤”,拿在手中“滑溜溜”,吃起来“凉丝丝”,再配…
大同铜器制作技艺
大同市地处山西省北部,是全国民间铜器产地之一。大同铜器制作技艺始于东周时期,北魏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到明清时期大同铜器就已在全国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形成了各有绝技的近百户铜匠一条街。大…
大同折纸
大同张氏折纸是流传于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白马城村及周边地区的传统美术表现形式。据张氏折纸传人口述张氏折纸已传承六代。大同折纸最初主要用于叠元宝、折纸鹤、扎竹马以祭奠亡人。艺人以此为职业谋生。后由文化人与…
大同数来宝
大同数来宝是一种使用大同方言以对口为主的说唱曲艺形式。大同地区历来就有说“串话儿”(顺口溜)和方言快板儿的传统,清朝末年盛行一时。最有名的说唱艺人有“侯买客”和“夏哈巴人”(夏俊)等。大同数来宝表现内…
广灵秧歌
广灵秧歌是流传于广灵、浑源、灵丘、阳高以及河北涞源、蔚县、易县等地的民间小剧种。该剧种剧目丰富多彩,音乐优美流畅,唱腔高亢激越、铿锵跌宕,板式变化自如,表演质朴风趣,乡土气息浓郁,因此深受当地民众的喜…
云州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是流布于晋北、内蒙古、冀西北及陕西省部分地区的一个梆子戏剧种,该剧种行当齐全、剧目丰富,唱腔主要以板式变化为主,兼有地方民歌、小曲等。它作为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在梆子戏声腔剧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左云楞严寺佛乐
左云县愣严寺佛乐流传于山西省左云及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一带,产生于明朝初年,丰富、发展在明、清两代,伴随着僧侣们的唱经及佛事活动发展传承至今。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吸纳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佛曲音乐…
灵丘烧饼制作技艺
灵丘黄烧饼是山西省灵丘县的特色小吃,由于其色泽金黄,味道可口,广受青睐。灵丘黄烧饼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朝中叶,就有几家店铺经营这种食品。它起源于灵丘县上寨村,据传是由村中一屠匠发明,因色质…
浑源铸钟制作技艺
浑源县传统铸造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清时期,当地铸造锅具、农具、大钟的大小作坊有30多家,产品远销雁北各县区和河北、内蒙等地,传统铸造行业十分兴盛。最典型的是位于县城 里处的神溪村,该村以传统手工…
阳高布艺
手工布艺属于民间“女红”的一种,是以布为原料,集民间剪纸、刺绣、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主要用于服装、鞋帽、床帐、挂包、背包和其他小件的装饰(如头巾、香袋、扇带、荷包、手帕等)、玩具等,流传于我国北…
走遍大同市
山西省民俗与文化
浑源民俗与文化
广灵县民俗与文化
阳高县民俗与文化
左云县民俗与文化
新荣区民俗与文化
云冈区民俗与文化
灵丘民俗与文化
云州区民俗与文化
平城区民俗与文化
天镇县民俗与文化
全部大同市民俗文化
大同市地名网
[第1页]
[2]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