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省
>
厦门市民俗文化
厦门市民俗文化介绍第3页
闽南皮影戏
闽南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硬纸板剪制形象并借助灯光照射光影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它流行于福建省的厦门、漳州、泉州等闽南地区,具有闽南地方艺术特色。闽南皮影戏于明代从广东潮汕传入,明末清初传入台湾。民国初期…
翔安拍胸舞
拍胸舞”,又称“拍胸”、“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广泛流传于福建及台湾等地区。尤其在闽南地区,大到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小到各部门单位的-庆典,里巷乡村民间的迎神赛会,以…
厦门同安车鼓弄
车鼓弄是集说唱、表演合一的民间歌舞艺术。“车”就是车转,“弄”就是舞弄之意,所以又有“弄车鼓”的俗称。因1表演时将鼓置于车上,故名车鼓。传统车鼓弄的表演形式比较简单。二人扮做男丑与彩旦,扛着竹篮互扣的…
莲花褒歌
莲花褒歌是山民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即兴创作而唱的短歌,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曲调优美,多为即兴编唱,大多以男女爱慕思念,互相表达感情,以褒扬对方的情歌为内容。褒歌表演时采取二人对答的演唱形式,也叫“…
厦门珠绣手工技艺
清末民初,华侨从海外带回玻璃珠点缀的绣花拖鞋,民间制鞋艺人从中受到启发,尝试在鞋面上玻璃珠子绣出各种花鸟图案。珠绣主要原材料为玻璃珠、电光胶片和丝绒。其工艺是运用凸绣、平绣、串绣、粒绣、乱针绣、竖直绣…
厦门歌仔说唱
歌仔说唱是流传于厦门、漳州及台湾等地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源自宋元时期。它以丰富、生动的闽南民间语汇为歌词,以通俗易懂、易学易传的闽南民歌、民谣为曲调,吸取戏曲、南曲、南词的养料,经过历代艺人的不…
新垵五祖拳
清末泉州人蔡玉明以太祖拳为基本功底,综合其它门派拳法的特点而创立“五祖拳”,又称“五祖鹤阳拳”。厦门市新垵村历史上就是武术之乡,清末民初,蔡玉明得意弟子沈扬德到新垵传授五祖拳,设武馆,从此五祖拳在新垵…
厦金宋江阵
宋江阵是民间武术团体演练形式,是集南少林武术和舞蹈、杂技为一体的广场表演项目;源于明代抗倭斗争中的军旅步战武术阵法和乡团训练,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化成为海峡两岸人民喜爱的一种武舞结合的演艺阵头。金门的宋…
厦门疍民习俗
疍民是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终年浮荡江海,以舟为家,以渔为业,随处栖泊,逐潮往来。厦门疍民现集结于今思明区厦港街道,他们与其他地方来厦的渔民通过长期的磨合交融,创造了许多追求生活、发展生产、祈延生命、敬…
中秋博饼
“中秋博饼”是闽南地区一项重要的民间习俗,民间传承约300年,尤以厦门为盛。每年中秋佳节,家家户户都会举行“中秋博饼”活动。它通过掷6个骰子的方式,获得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6个等次,赢得…
厦门漆线雕技艺
漆线雕源于古代佛像雕塑工艺,形成于明末清初,经厦门蔡氏十三代传承至今。漆线雕是以线条盘结成浮雕的工艺:用陈年砖粉和大漆、熟桐油等原料调和后,手工搓成“漆线”,经雕塑、粉底、漆线装饰、妆金填彩四个流程,…
抬阁(海沧蜈蚣阁)
蜈蚣阁是艺阁的一种,是闽1特的民间游艺活动,旧时用于迎神赛会的化装1、今为文艺踩街形式之一。厦门流行的蜈蚣阁游艺活动集中在海沧区东屿等村。蜈蚣阁装扮的形式是以多节阁棚连成蜈蚣身,边有两人扛抬,象征蜈蚣…
闽台送王船
在厦门沿海一些村落有举行送王船的仪式,送王船是送“代天巡持”的王爷,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此王爷并非代表“瘟祷”,而是代替皇帝巡游四方、赏善罚恶、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般是三到四年举行一次,通过掷…
讲古
厦门方言讲古,清代中叶就有了。即为用闽南方言(厦门话)说的说书。讲古是平民百姓喜闻乐听的口传文学,它运用闽南话丰富词汇,特有的韵律、谚语、俗话、掌故、歌谣等,谈古论今,生动有趣,让听众在潜移默化中,了…
闽南童谣
闽南童谣,是以闽南方言进行创作和传唱的汉族儿童歌谣,它流行于闽南、台湾和东南亚华侨华裔的居住地。闽南童谣是闽南歌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老百姓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闽南童谣内容丰富多彩,充满童趣,又能在…
走遍厦门市
福建省民俗与文化
湖里区民俗与文化
思明区民俗与文化
海沧区民俗与文化
集美区民俗与文化
翔安区民俗与文化
同安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厦门市民俗文化
厦门市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