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省
>
厦门市民俗文化
厦门市民俗文化介绍第4页
厦门送王船
送王船是闽台沿海村落的民俗活动,起于滨海渔村的“海醮”习俗。保留着比较浓厚的原生态形式。 闽南送王船送的是“代天巡狩”的王爷,是代替皇帝巡游四方,赏善罚恶,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保护神,而非“瘟神…
好清香
厦门好清香大酒楼“闽南风味宴,华夏第一家”!“诸神开路,厦门风味在此好清香酒楼”!这是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张世尧先生、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分别为好清香大酒楼的题词。“好清香”创办于20世纪40年代,至今已…
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实业社位于堪称佛教与游览胜地的厦门南普陀寺内,千年古刹南普陀寺是全国重点寺庙,终年香火鼎旺,在海内外有极高的声誉,这里环境优美整洁,绿树成荫,寺宇庄严,梵音缭绕,四季鸟语花香,成为游客到厦门必…
陈有香
厦门陈有香调味品有限公司由厦门久负盛誉的一家历史悠久的老字号[陈有香调味品店]发展壮大而成的。该店在厦门市调味品行业已载誉半个世纪之久。现任公司法人陈腾灿先生在继承父辈事业后,努力进取、积极开拓,不断…
翔安农民画
农民画在翔安有悠久的历史,其源于传统民间壁画,是历代民间艺人传承下来的一种民间艺术,主要有佛祖图、神仙、天将、罗汉、龙凤等吉祥图案,壁画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古代的连环画如封神演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二…
汀溪珠光青瓷烧制技艺
厦门同安汀溪窑,又称“同安窑”,以烧造“珠光青瓷”而闻名于世。汀溪窑址发现于1956年,位于厦门同安区汀溪水库,烧造时期为北宋直至元代末期,是宋元时期南方青瓷窑址的重要代表。同安汀溪窑所产之珠光青瓷还…
福德信俗
仙岳山土地公庙历史悠久,始建于宋代,俗称“岩仔内土地公宫”,为塘边及周围百姓所建。明正德年间,年久失修,而山生虎患,塘边诸社民户捐缘银,重修土地公宫。明万历、清同治、宣统年乡民屡有重修,并筑石级山路抵…
大使公信俗
凤山祖庙位于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灌口街北侧的凤山上,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1621~1644)。祖庙建筑由山门、前殿、天井、后殿、左右厢房和庙前日月亭组成,占地面积达1567平方米。据《同安县志》和《凤山…
延平郡王信俗
郑成功率军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组织大批汉族军民开拓台湾,是海峡两岸民众共同景仰的民族英雄。因为南明永历帝封他为延平郡王,故又称郑延平。延平郡王信俗可上溯至清朝光绪元年(1875),其间台湾地区官方建立延…
闽台风狮爷信俗
风狮爷,又称风狮、石狮爷、石狮公,是金门、大嶝等地设立在建物的门或屋顶、村落的高台等处的狮子像,用来替人、家宅、村落避邪镇煞。其造型推测是由庙宇门口的石狮形象演变而来,据说,明清时期,厦门翔安、金门一…
闽南皮影戏
闽南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硬纸板剪制形象并借助灯光照射光影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它流行于福建省的厦门、漳州、泉州等闽南地区,具有闽南地方艺术特色。闽南皮影戏于明代从广东潮汕传入,明末清初传入台湾。民国初期…
翔安拍胸舞
拍胸舞”,又称“拍胸”、“打七响”、“打花绰”、“乞丐舞”,广泛流传于福建及台湾等地区。尤其在闽南地区,大到政府举办的各种重大文化活动、大型文艺踩街,小到各部门单位的-庆典,里巷乡村民间的迎神赛会,以…
厦门同安车鼓弄
车鼓弄是集说唱、表演合一的民间歌舞艺术。“车”就是车转,“弄”就是舞弄之意,所以又有“弄车鼓”的俗称。因1表演时将鼓置于车上,故名车鼓。传统车鼓弄的表演形式比较简单。二人扮做男丑与彩旦,扛着竹篮互扣的…
莲花褒歌
莲花褒歌是山民在从事生产劳动过程中即兴创作而唱的短歌,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曲调优美,多为即兴编唱,大多以男女爱慕思念,互相表达感情,以褒扬对方的情歌为内容。褒歌表演时采取二人对答的演唱形式,也叫“…
厦门珠绣手工技艺
清末民初,华侨从海外带回玻璃珠点缀的绣花拖鞋,民间制鞋艺人从中受到启发,尝试在鞋面上玻璃珠子绣出各种花鸟图案。珠绣主要原材料为玻璃珠、电光胶片和丝绒。其工艺是运用凸绣、平绣、串绣、粒绣、乱针绣、竖直绣…
走遍厦门市
福建省民俗与文化
翔安区民俗与文化
思明区民俗与文化
同安区民俗与文化
集美区民俗与文化
湖里区民俗与文化
海沧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厦门市民俗文化
厦门市地名网
{下一个}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