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省
>
泉州市民俗文化
泉州市民俗文化介绍第4页
江加走木偶头雕刻
泉州木偶头雕刻源自木偶神像雕刻,是深受世人喜爱的民间艺术品。泉州历史上曾出现不少雕刻能手,江加走是20世纪中叶一位裕后先前的雕刻艺术大师。江加走木偶头雕刻制作精湛,刀法洗练,形象生动,造型多姿,性格突…
德化瓷烧制技艺
德化为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德化陶瓷制作,兴起于唐宋、盛于明清。其捏塑工艺精巧纤秀、造型逼真,在刻花、浮雕装饰上,工艺美与材质美相融合,呈现出名窑气质,尤其是白瓷制品浓淡分明、层次丰富、釉色乳白如凝脂,…
泉州(李尧宝)刻纸
泉州刻纸早在唐代便闻名遐迩。当代艺人李尧宝,泉州龙会人氏,生于刻纸世家,早年从父兄学艺,汲取剪纸、木刻、彩绘等其他艺术之精华,创造性地运用描、剪、刻、剔等技法而自成风格。他的作品讲究构图,风格典雅,刀…
竹编(安溪竹藤编)
安溪县竹藤编工艺历史悠久,早在唐末就已经相当盛行。宋元时期,安溪竹藤编开始向农村普及,而且工艺技术越来越精细美观,农具、茶具、生活用具中属于竹藤编的相当普遍,有篾箍、筛、笼、篱、笠、蓆、簾、桌椅、盘、…
民间信俗(清水祖师信俗)
清水祖师信俗发祥于安溪清水岩,至今已流传900余年,流布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龙岩、南平等地,并辐射到广东潮汕地区、浙江平阳地区,以及台湾、香港、澳门、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
元宵节(闽台东石灯俗)
在海峡两岸,有两个滨海乡村都叫东石,一个在福建晋江,一个在台湾嘉义,两地共同拥有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元宵灯俗--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宫灯。东石数宫灯活动每年正月十三开始,为期三天,闽台两东石上一年新结婚的…
泉州闹元宵习俗
泉州闹元宵习俗源于中原,以闹花灯为主,包括挂灯、送灯、观灯(赏灯)、点灯、游灯,古代还有抢灯。灯会还有猜灯谜、妆人等文艺活动。踩街古称妆人,有民间民俗表演阵头、花灯、彩车和各种文艺表演、南少林武术等项…
南安英都拔拔灯
南安英都拔拔灯,是一种综合民间信仰、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多种文化表现形式的综合民俗娱乐活动,每年正月初九晚举行,传承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南宋时,英都的船夫们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添丁进财、合家…
蟳埔女习俗
丰泽蟳埔女服饰文化始于东晋。泉州丰泽蟳埔村以渔为业,妇女的服饰、头饰因劳动所需美观而实用,其上衣为粗布斜襟、宽袖、右衽,俗称“大裾裙”,颜色以青色和浅蓝为主,下着宽黑布裤;蟳埔女喜戴花,豆蔻之年便将长…
中医养生(灵源万应茶)
中华老字号“灵源万应茶”系泉南名寺福建晋江灵源禅寺三十一世高僧沐讲禅师研制,始创于明代洪武元年(1368),迄今已有六百三十多年历史。沐讲禅师采集山茶、鬼针、青蒿、飞扬草、爵床、野甘草、墨旱莲等17种…
五祖拳
泉州武术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甚至更早。泉州南少林武术拳系以五祖拳最具代表性,是福建省七大拳种中历史最悠久、传播地域最广泛的拳种。据现存古谱记载,五祖拳包括五种拳法:“一达摩,二太祖,三罗汉,四行者,五白…
旋鼓舞
属泉州“跳鼓”舞中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泉州城乡及晋江、石狮、下南安一带。内容表现《水浒传》梁山泊好汉化妆成杂耍戏班,以卖艺为幌子,伺机混进城门,劫法场、抡卢俊义的这段故事。人物角色一般有鲁智深、顾大…
泉州踢球舞
泉州踢球舞,俗称“贡球舞”、“碰球舞”,舞蹈的名称直观地反映了该舞蹈最重要的特色,即以脚踢球,以手抛(贡)球,和以身体其他部位,包括肩、臂、肘、膝、头、脖等碰球、接球等。踢球舞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军…
铁观音制作技艺
铁观音,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原产于福建泉州市安溪县西坪镇,属于乌龙茶类。福建安溪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唐末,兴于明清,盛于当代。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因茶质特异,乌润结实,沉重似铁,香韵形美,犹如观音,而得名…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以樟木、松木、杉木为主要制造材料,使用传统木工工具,采用榫接、艌缝等关键技术,由“师傅头”设计并现场指挥、众多工匠密切配合,最终造成有多个相互独立、密不透水的隔舱建置且榫接牢固的…
走遍泉州市
福建省民俗与文化
鲤城区民俗与文化
晋江市民俗与文化
石狮市民俗与文化
洛江区民俗与文化
安溪县民俗与文化
南安县民俗与文化
永春县民俗与文化
惠安县民俗与文化
泉港区民俗与文化
德化县民俗与文化
丰泽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泉州市民俗文化
泉州市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