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省
>
宁波市
>
鄞州区民俗文化
鄞州区民俗文化介绍第4页
彩船制作技艺
彩船又称“纱船”,由薄纱等材料制作而成,因其制作中注重丰富的色彩,故得其名。彩船只是一种通称,具体称谓时,以船头、船尾饰以龙图案者,称“龙船”,以凤图案者称“凤船”。当地群众通常以船的动物图案或船的造…
渔翁捉蚌
该舞蹈流传于鄞州区的布政一带,原是演译渔翁祖孙二人勇斗为害一方的河蚌精、为民除害的故事,后来才逐渐演变为一种常用于庙会等民间文艺活动的特色性地方舞蹈节目了。据传,旧时当地宋严王村有个以张富章(1907…
三字经
《三字经》是一种内容全面的儿童启蒙读物,具有传授基础知识与传统思想的双重功能,数百年来,流传广泛,家喻户晓。《三字经》有着丰富的内容。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说:“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
宁波竹刻技艺
竹刻,又称竹雕,即在竹子上(含竹根)施行雕刻工艺,它始于唐时,盛于明代,一直以来作为一种高雅的手工艺术品而被人们所喜爱。过去都是大户人家、书香门第乃至宫庭和官府的实用品或陈设用品,建国后则逐渐地进入普…
草席编织技艺
草席,俗称“席子、席爿、滑子、凉席、席”等,用蔺草编织而成,考古证实,中国草席的发祥地在鄞州的古林镇,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就出土了草席残片,当时的先民们用此来遮身、铺地或避风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古林…
宁波唱新闻
唱新闻是浙东地区流行的一个曲种,在奉化、北仑、镇海、鄞州、象山一带尤为普遍。唱新闻的历史悠久,距今约有百余年历史。南宋时期已有盲人唱“朝报”(官方新闻),后来演变为唱社会新闻。新闻的内容多是当地街头巷…
瘄科中医
州区栎社瘄科中医开设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以专治小儿出瘄子(麻疹)和水痘的独到医术闻名远近,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时间。其第一代传人叫仇志棠,行医乡里四十余年,期间将其医术传授给了女婿盛夫宝。盛学医和独立从医…
大岙布龙
相传位于鄞、奉交界的大岙村有700多年历史,先人们常在干旱年求雨于山里的金峨老龙,且有求必应。于是,村民们就在100多年前自发组建了舞龙队,以示感恩。到1937年时已有相当演技、规模与声望,抗日战争胜…
骨木镶嵌
宁波骨木镶嵌是民间工艺与家俱、建筑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形式,嵌涵盖门类较多,实用性很强,包括传统家俱、生活用品、门窗建筑装饰等,采用牛骨片、木片等为原料用钢丝锯锯成各种纹饰,在木坯上起槽后用黄鱼胶粘结嵌入…
楼茂记
楼茂记是一家酱园,全称为楼恒盛茂记酱园,创始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迄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历史。酱园主要生产经酱醋、酱油、香干、鲜麸、黄酒等产品。楼茂记是楼家的“子孙店”(子孙代代相传),沿袭已有多代…
水火流星
“水火流星”是一种在我国流传久远的杂技,是一种体现力与美、速度与技巧的杂技节目。“水火流星”的正式名称为水碗、火球,白场耍水碗,夜场舞火球。是一项传统杂耍表演。舞者以一根长绳,两端放上盛清水的陶瓷碗为…
宁波金银彩绣
宁波金银彩绣是在真丝质地的面料上用各色彩线绣制、金线和银线盘绣而成的汉族民间手工艺品之一,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有的民间风格、丰富的形象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彩绣,顾名思义就是运用金银线作为…
宁波走书
原称“莲花文书”,又称“犁铧文书”,1956年定名宁波走书。形成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的余姚农村,清末明初流传入宁波城区,继又向镇海、舟山地区拓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演唱区域甚广,除宁波…
红帮裁缝技艺
红帮裁缝的源流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的孙张漕村,发祥地在毗邻该村的奉化江两岸——姜山、云龙、钟公庙、下应和奉化市的大桥、江口、西坞一带。宁波人习惯上把蓝眼睛、高鼻子和棕色头发的洋人称为红毛人,为红…
走遍鄞州区
宁波市民俗与文化
鄞州区民俗文化
奉化区民俗文化
象山县民俗文化
余姚市民俗文化
宁海县民俗文化
北仑区民俗文化
慈溪市民俗文化
海曙区民俗文化
镇海区民俗文化
江北区民俗文化
全部鄞州区民俗文化
鄞州区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