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北省
>
黄冈市民俗文化
黄冈市十大民俗文化
1.
黄梅挑花
黄梅挑花起源于唐宋,发展成熟于明末清初。这种工艺不同于刺绣,刺绣重刺,挑花重挑。它以元青布作底,用针将五彩丝线挑制在底布的经线和纬线交叉的网格上,形成色泽绚丽、立体感强的图案。其产品最初为头巾、衣边、门帘、帐沿、床围等,是民间妇女用来外出打扮和装饰居室的。千百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农家妇女精挑细作,工……
2.
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清末湖北省黄梅县一带的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
3.
武穴岳家拳
武穴岳家拳,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较为完整地流传下来的汉族传统拳术之一,为民族英雄岳飞根据自身所学结合与敌作战中实战而创立,传说为内家拳形意拳母拳,流传至今已800多年。据岳氏宗谱记载,岳飞后裔在湖北武穴已相传三十三代,近两千多人。自宋代至今,岳家人对岳家拳的练习从未间断,而岳家拳的最初拳谱,就……
4.
湖北大鼓
湖北大鼓是一种流行于孝感、黄冈和武汉一带的说唱艺术,原名“鼓书”,又称“打鼓说书”、“打鼓京腔”等。1950年定名湖北大鼓后,在湖北省内广泛流传。原先湖北的鼓书,与我国北方的鼓词类传统说唱艺术有着同宗的关系,而鼓词(鼓书)又与说书(评书),在历史上有密切的联系。[1]唐代佛教盛行时,教徒们不仅讲唱佛……
5.
英山花鼓
一、英山文化传承和英山花鼓地方特色英山古为皋陶部落,汉为英布封候,宋为毕升故里,今为作家之县的英山,乃江淮文化,荆楚文化,南北文化,佛教文化的交汇地,堪称京、汉、楚三大剧种之母的采茶戏千年衍演于此,风靡全球的黄梅戏之基本声腔亦脱胎于斯。具有关公楚韵的英山民间曲艺-----英山花鼓,其艺术形式多样,世……
6.
罗田畈腔
罗田县是京剧鼻祖余三胜的家乡,它位于大别山脉南麓,地跨东经115°06′至115°45′,北纬30°01′至31°12′。海拔1729.13米的大别山主峰坐落其间,为最高点,全县以山区为主,丘陵次之,地势南高北低,最低处海拔46米。起源于远古时期劳动号子的罗田畈腔是在大别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农民们在……
7.
赶柳翠
罗田民间舞蹈“赶柳翠”主要描述古代社会上几种不同身份的人物,追赶观看准备到庙堂敬香的官家小姐柳翠所引发的故事。舞蹈伴奏乐器以锣鼓为主,演员根据出场顺序,穿戴相关的服饰和使用相关的道具,按照锣鼓节奏表演,其诙谐风趣的剧情主要靠演员用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来展现,具有独特的地方生活气息。演出时间的长短可根据……
8.
东腔戏
东腔戏又称东路花鼓,以哦呵腔、畈腔等山野唱腔行板,以锣、鼓伴奏为主,富有大别山地域特色,是源自西路花鼓的楚戏的姊妹剧种,清中叶至今在这里世代口耳传授,从第一代师祖陈兴太至今已有9代传人,前7代的多名老艺人20年前就上了《湖北省文艺志》。在陈家山垸内,至今还保留有一座历经200年风雨的古戏楼,厅堂内悬……
9.
团风狗脚及制作技艺
“狗脚”是团风一种特色小吃,原名“金刚脐”。相传为北方游牧部落一种食品,因形似罗汉金刚的肚脐眼而得名。满清入关后成为贡品,清乾隆帝微服江南,视察团风漕运时而传入民间,百姓见其状似狗爪而易名。因其色泽金黄,外脆里香,甜而不腻,老少皆宜而享誉鄂东南,它与麻花、馓子、琪玛酥一道,原为鄂东寒食节四大主食之一……
10.
天台禅乐
天台禅乐,由中国佛教史上第一支全僧人禅乐艺术团表演,是天台寺首次推行将禅乐训练作为天台僧侣的修行法门。目前艺术团能够演出30多个不同类型的节目,艺术团的舞蹈表演大多是表现佛教内容的,比如佛教手印舞蹈《-舞》,用舞蹈动作把佛教手印夸张和艺术化;舞蹈《放河灯》表现了农历七月十五追祭祖先、超度亡灵的佛教传……
走遍黄冈市
湖北省民俗与文化
团风县民俗与文化
罗田民俗与文化
浠水民俗与文化
蕲春民俗与文化
武穴民俗与文化
英山民俗与文化
红安民俗与文化
黄梅民俗与文化
黄州区民俗与文化
麻城民俗与文化
全部黄冈市民俗文化
黄冈市地名网
全部黄冈市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