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北省
>
黄冈市民俗文化
黄冈市民俗文化介绍
团黄贡茶传统制作技艺
团黄贡茶,源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新唐书·地理志》、《唐国史补》、《太平寰宇记》、《茶经》、《湖北通志》、《六安州志》、《英山县志》等典籍中的相关记载,完整勾勒出“团黄贡茶”的历史脉络。团黄…
武当派秘传内家拳法
武当派秘传内家拳法是中华武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武当功夫的精髓,由北宋道士张三丰创立的,至今有600多年历史,于元朝时传入英山县。武当派秘传内家拳法在元末明初至今一直在英山县王氏家族中秘密传授,20…
英山缠花
英山缠花主要流传于湖北省英山县,简称缠花;是全国鲜有的一个传统美术项目,属于装饰类。所谓缠花,就是用多色丝线在以纸板和铜丝扎成的人造坯架或实物坯架上缠绕出鸟、兽、虫、鱼、花、果、汉字等美术品。相传英山…
黄梅岳家拳
岳家拳为宋朝民族英雄岳飞所创,岳飞将所学拳术结合作战要求传授全军,岳家拳自此初具雏形。相传岳飞第四子岳震和第五子岳霆避难湖北时,将此拳术传授给民间,在鄂东一带流传。因金元时期禁止学练而沉寂,至明末清初…
黄梅采茶戏
黄梅县的紫云,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就在这种漫山遍野歌声不绝之中,黄梅采茶戏孕育成熟。黄梅采茶戏在自身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积…
英山采茶戏
英山采茶戏 英山是采茶戏之乡,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英山采茶戏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过年唱年戏,正月玩灯唱灯戏,庙会唱会戏,各姓修成宗谱唱谱戏,婚嫁寿庆唱贺禧戏等等…
团风庙会
团风庙宇多,庙会亦多。细数之,庙宇不少于20座,庙会不少于25个。其中历史较长,建筑较好,香火较远的,要算紫金山、太金山、万金山三座庙;活动声势较大、民族色采较浓、文化气息较盛的,要算二月十五的土地会…
团风但店天府盛会
团风但店“天府圣会”是但店镇独有的一项民俗艺术活动,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相传明末清初,但店镇一丰姓老爷在江西为官,因不愿弃明投清,遂辞官返乡。行至鄱阳湖,忽然狂风大作,眼看就有沉船的危险,老…
淋山河的“詹家龙”
春节,团风民间有舞龙灯的习俗。从腊月到正月十五,团风的村镇街头、湾中店前,鞭炮震天、锣鼓喧嚣、长龙翻舞、欢声阵阵,人们用舞龙灯的方式表达美好愿望,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也许这一习俗外地也有,…
团风七月十五放河灯
团风民间有农历七月十五放河灯的习俗。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也叫“盂兰会”。盂兰,梵语为乌兰婆孥,意译为解救倒悬,俗称“鬼节”。它与清明节相像,家家户户都要在这一天祭祀祖先。这种风俗,传由已久,到…
牌子锣鼓与丝弦锣鼓
牌子锣鼓与丝弦锣鼓是团风县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器乐。在民间民俗活动中,为了烘托气氛,表达情感,“敲起锣来打起鼓”就成了最好的选择。牌子锣鼓流传的范围比较广泛,全县境内几乎村村都有自己的锣鼓班。流传在我县…
上巴河马家潭龙船会
端午节赛龙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这一习俗在团风县上巴河镇的马家潭村,却有一段神奇的传说,让这一民俗活动不仅热闹有趣,更添一分神秘的遐想。巴水自大别山一路奔来,流经我县上巴河镇时,河床宽阔平坦。岸左有…
团风农民画
团风县农民画取材于鄂东风土人情、民俗掌故、民间传统和民间生产生活习俗;广泛吸收了民间剪纸、皮影、戏剧、刺绣、挑花、印花等艺术营养;以丰满的全景式构图、夸张的表现手法、统一而凝重的色彩效果,形成了团风农…
团风《硪歌》
团风地处长江中游北部江边,历史上饱受溃堤水淹之苦,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的新修道路、水利建设期间,人们常用石磙、石板来压实新土,打牢基础,人们称之为“打硪”。这是一种高强度体力活,需要多人齐心…
团风狗脚及制作技艺
“狗脚”是团风一种特色小吃,原名“金刚脐”。相传为北方游牧部落一种食品,因形似罗汉金刚的肚脐眼而得名。满清入关后成为贡品,清乾隆帝微服江南,视察团风漕运时而传入民间,百姓见其状似狗爪而易名。因其色泽金…
走遍黄冈市
湖北省民俗与文化
团风县民俗与文化
罗田县民俗与文化
浠水县民俗与文化
蕲春县民俗与文化
武穴市民俗与文化
红安县民俗与文化
黄梅县民俗与文化
英山县民俗与文化
黄州区民俗与文化
麻城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黄冈市民俗文化
黄冈市地名网
搜索
{下一个}
返回电脑版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您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QQ:
2642104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3号
粤ICP备130019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