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南省
>
常德市民俗文化
常德市十大民俗文化
1.
常德丝弦
常德丝弦是湖南曲种湖南丝弦的重要分支,因在湖南丝弦中最为发达,影响最大,已然具有了独立曲种的地位。湖南丝弦流传于湖南各地,因用扬琴、琵琶、月琴、三弦、二胡、京胡等丝弦乐器伴奏而得名。它系由江浙一带流入湖南的时调小曲和湖南本地的民歌曲调融合发展而成,时间约在清代初年。这个曲种用湖南方音表演,在湖南各地……
2.
常德高腔
常德高腔为常德汉剧高、昆、弹三大声腔之一。它是在本地原始祭祀歌舞等乡土音乐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明代弋阳腔、青阳腔等早期戏曲声腔而逐渐发展成熟的,主要流行于西洞庭区、武陵山系、辰水、沅水流域,远及鄂西南和黔东一带,1986年更名为武陵戏。明代万历至清代乾嘉年间是常德高腔最为兴盛的时期,此后随着弹腔南北路的……
3.
荆河戏
澧州荆河戏是在湘西北及湖北荆州、沙市等地流行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因流传于长江荆河段而得名,历史上曾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戏等名称,抗战期间又曾被叫作楚剧、汉剧、湘剧,1954年正式定名为荆河戏。荆河戏起于明初永乐年间,明末清初秦腔戏班随李自成军来到澧州,艺人们四处流散,到清代初年基本完成了楚调与秦……
4.
常德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为湖南花鼓戏六大流派之一。流行于沅水、澧水流域以及湘北鄂南毗邻地区如常德全区、湘西、怀化的部分城镇,湖北南部的公安、石首、松滋、长阳、五峰、鹤峰等地。在常德花鼓戏流行最盛的常德地区,古为三苗、南蛮之地,自古巫风昌盛。三闾大夫屈原曾在这一带改陋词,附巫音,作《九歌》之曲。民间巫傩之风,绵延……
5.
宋玉传说
宋玉是两千多年前的楚辞赋家,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可以与屈原齐名。他被流放到云梦泽即现在的临澧县望城乡宋玉村后,不忘报国之志,忧国忧民,在与广大劳动人民的广泛接触后,不仅写下了传世千古的诗辞歌赋,而且留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2008年,宋玉传说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保护名录项目。鲁迅先生在《汉……
6.
擂茶习俗
桃花源擂茶习俗是当地群众日常饮食礼仪习俗。桃花源擂茶是一种生活用饮用食品,具有祛寒、保健、美容、延寿之功能,也是招待客人的必备佳品。擂茶习俗流传于湖南省桃源县桃花源、剪市、茶庵铺、兴隆街等沅水流域地区。2008年,擂茶习俗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桃源县文化馆为该项目的保护主体。桃……
7.
澧州大鼓
澧州大鼓原名丧鼓、孝鼓,又名湘北大鼓,流行于湘鄂边境一带。起源无文字可考证,据传源自东周某王的敲桌子或庄子的鼓盆歌,现在澧县艺人还流传有“周公治其礼,孔子治诗书,庄子治其打丧鼓”的说法,从已知的艺人传承关系推算,起码有400年以上的历史。澧州大鼓是一种说唱艺术,道具为一面大鼓,特殊曲目(如送歌郎)加……
8.
石门土家山歌
石门地处湘北边陲,县境西北地区,大山绵延,是古代巴人生息的地方。元代前,为“峒蛮”所属,元末明初至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为世袭土官添平千户所管辖。石门土家山歌就孕育于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大山,在全县19个乡镇均有流传,集中分布在石门县西北地区的磨市镇、罗坪乡、壶瓶山、子良乡等地,与石门交界的桑……
9.
善卷传说
善卷传说是以“善、德”为主题思想,主要讲述善卷先生追求人性自然的和谐,不贪求功名利碌,“布善德,启民智”的事迹,在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传说在尧帝南巡的时候,在德山脚下的善卷垸遇到了用黄牛耕田的善卷先生,看到那黄牛拉犁并不太用劲,还时不时吃田坎上的青草,而善卷先生呢,虽然手里拿着根用……
10.
嘉山孟姜女传说
嘉山孟姜女传说在湖南津市新洲镇嘉山孕育、产生,并最终以强大的生命力为嘉山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2006年,嘉山孟姜女传说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8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孟姜女的传说有文字记载和口头传承两种,两种版本虽然有些差别,但主要故事内容……
走遍常德市
湖南省民俗与文化
临澧县民俗与文化
鼎城区民俗与文化
桃源县民俗与文化
武陵区民俗与文化
澧县民俗与文化
安乡县民俗与文化
津市市民俗与文化
石门县民俗与文化
汉寿县民俗与文化
全部常德市民俗文化
常德市地名网
全部常德市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