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南省
>
常德市民俗文化
常德市民俗文化介绍
常德三棒鼓
“三棒鼓”源于唐代的三杖鼓,兴于宋明,旺于清末和民国时期,是广泛流传于湘北一带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三棒鼓”以唱为主,打击乐(鼓和小锣)伴奏。演出时,两人同台,一个掌鼓领唱,一个敲锣帮腔。由于掌鼓人用…
安乡蚌舞
“安乡蚌舞”是一种传统民间舞蹈,它以其淳朴的生活气息,风趣生动的表演,乐观明朗的情绪赢得了湖区群众的喜爱。“安乡蚌舞”已具有民间舞剧的雏形,它是通过舞蹈动作和哑剧表演来叙述情节的。表现的内容基本上是蚌…
九子鞭
“九子鞭”又叫“天神鞭”,流行于汉、白、土家各族民间,据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代。常德的九子鞭多在石门土家和桃源、武陵区等区县市流行。“九子鞭”因鞭子两端各装九枚铜钱而定名,九子鞭表演可一人独打,双人对…
鼎城地花鼓
“鼎城地花鼓”是流行于农村的一种民间歌舞,又名“打花鼓子”或“打花姑子”。它起源于民歌,是由当地的田歌、山歌、小调逐步转化、演变而成的。“鼎城地花鼓”音乐节秦明快,表演细腻传神,语言风趣诙谐。其表演形…
桃源板龙灯
“桃源板龙灯”初萌于东晋,兴于唐,盛于清,完善于今。板龙灯又名板凳龙灯、板板龙灯。每年的正月十五与六月三十(谷龙生日与逝日)确定为祭祀纪念日,伴有隆重的祭祀活动,形成了宗族与庙会的板龙灯文化。板龙灯出…
常德竹马灯
“竹马灯”是流传于澧水流域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孕育于唐代,宋明两代得以发展。一般由一男二女表演,其中须生、小生、旦角各一名,三人右手执一根马鞭,骑在纸或布糊、篾扎的马上,拉着缰绳,做着马儿碎步小…
常德巫舞
“巫舞”是我国最古老的原始舞蹈之一,它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是古代先民辟邪、作法驱鬼的一种巫术活动。“巫舞”现在流传下来的代表性作品为《搬郎君》。《搬郎君》表现的内容为请神搬兵、除邪灭病、降福免灾、送神…
桃源捉龟舞
“桃源捉龟舞”是一种古老的哑剧成份较重的民间舞蹈,这种民间舞蹈追溯其源,可在汉代“百戏”中的“鱼龙曼衍”、“相人”中找到其产生的渊源。捉龟舞反映的是乌龟的生活习性,在水中遨游、爬行、戏耍、胆小怕事的神…
桃源虾灯舞
“桃源虾灯舞”始于唐而盛于明清,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桃源虾灯舞”表演时主要反映虾子在水中的生活习性,如遨游、奋进、踩雄、亲嘴、戏水等,动作造型别具一格,形象逼真,有着浓郁的水性动物色彩。表演程…
南路吹打乐
“南路吹打乐”是以民族吹管乐器唢呐为主,与民族打击乐器相结合,演奏成套曲牌的民族器乐乐种。是以“南路”为基腔,加上“板腔体”的节奏为主的吹打乐,有600多年历史,由当地民间艺人传承至今,荆河戏班中的文…
石门薅草锣鼓
“薅草锣鼓”,也叫“日鼓”或“薅草歌”,是土家族一种很古老的歌腔,是古代的土家族人在生产劳动中创作的一种将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民族民间曲艺演唱形式,在湘、鄂、川、黔四省交界接壤的土家族地区流传广泛,深受…
武陵戏
“武陵戏”是湖南的地方大戏剧种之一,以常德为中心,流行于湘西北、鄂西南,兼及黔东。“武陵戏”起源于明代,先唱弋阳腔,继有昆曲。万历时常德剧作家龙膺的家班,以唱昆腔为主(如演其《金门记》);民间戏班则以…
澧州花鼓戏
“澧州花鼓戏”是湘北别具风格的一种地方戏,当地群众多称为“花姑儿”,外地人又叫“克克腔”,还有的叫“杨花柳”。源于当地的民间歌曲、舞蹈、竹马马,早期为小旦、小丑的二小戏,后增加小生,为三小戏。约于清朝…
汉寿皮影戏
“汉寿皮影戏”分湘剧唱腔队和武陵戏唱腔队,都是由三人组成,演出具体分工是:一人操作“菩萨”(皮影);一人操作管弦乐,包括京胡、大筒、月琴、唢呐;一人操作大锣、小锣、鼓、班鼓、钹、木鱼。在演唱时一人分担…
安乡花鼓戏
“花鼓戏”清末传入安乡。“安乡花鼓戏”的行当分工由“对子”到“三小”再发展到生、旦、净、丑。分为南乡花鼓戏和西乡花鼓戏两个流派。在表现形式上,剧目大多是喜剧作品,载歌载舞、轻松活泼、嘻笑怒骂、泼辣热闹…
走遍常德市
湖南省民俗与文化
桃源县民俗与文化
澧县民俗与文化
石门县民俗与文化
鼎城区民俗与文化
武陵区民俗与文化
安乡县民俗与文化
临澧县民俗与文化
汉寿县民俗与文化
津市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常德市民俗文化
常德市地名网
{下一个}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