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省
>
茂名市民俗文化
茂名市十大民俗文化
1.
高州木偶戏
高州木偶戏,也称“傀戏”、“傀仔戏”,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艺术。高州木偶属杖头木偶,始于明朝万历年间,是在福建布袋木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几百年来,高州木偶戏广泛流传于高州的村村寨寨,高州市28个镇、街道办中23个有傀戏班。高州木偶戏的原始形态为单人木偶戏,清末发展了中班。高州木偶戏没有固定……
2.
十八学士
汉族。“十八学士”原名《风云会》,源于唐代,本是唐代宫廷乐曲。唐太宗派李白和藩,朝中十八位学士以礼乐送行,后李白和藩胜利归来不愿在朝廷做官而返瀛州,十八学士又以礼乐送行,后人称为《十八学士》。化州长岐犀湾村祖先在瀛州得以真传,移民化州时带入。流传于化州市犀湾、双牌村。主要用于庆典和交流,具有娱乐和增……
3.
旦场人龙舞
人龙舞流传于电白县旦场镇。人龙舞,俗称火龙舞,是电白县优秀民间舞种之一,据传它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至今已有270多年历史。人龙舞的形成,据当地民间老艺人说:当时旦场村的村民喜欢在池塘中游泳,久而久之他们觉得纯粹的游泳已缺乏趣味,于是分成两队人马,进行“水战”。“水战”的规矩是:双方都有大人和小孩,大……
4.
高州八音锣鼓
高州八音锣鼓在明末清初时期由福建传入,曲谱是口传的昆山腔和弋阳腔的牌子乐曲,至嘉庆年间才用正线、反线的记调方式记载工尺谱作乐谱。用茶、多、呈、得、叻、昔、O等简单文字和符号记载锣鼓谱。八音锣鼓的演奏形式以“八音锣鼓亭(柜)”为中心道具,该亭(柜)用竹、木制作而成,长1.3米、宽0.9米、高1.8米;……
5.
茂名冼夫人信俗
冼夫人信俗早已有之,明嘉靖《重修谯国冼氏庙碑》中即有相关记载,清康熙《茂名县志》中有“十一月二十四日冼夫人诞辰,正日及前后数日,演戏、祭奠,城市乡落有庙之处皆然”记载。冼夫人信俗主要分布粤西地区,并流传至海南,辐射到东南亚地区,而尤以高州、电白、化州等地为盛。冼夫人生于古高凉,历经梁、陈、隋三朝,是……
6.
茂名木偶戏
茂名市木偶戏按木偶形体和操作技术不同,分为杖头木偶戏,布袋木偶戏和提线木偶戏。据记载,南朝元嘉三年(426),杖头木偶戏从中州传入化州,元朝传到我市各地。明万历年间,随着闽南人向粤西移居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布袋木偶戏传入粤西,逐渐演变成电白,化州等地的“扁担戏”,后与杖头木偶戏结合形成单人木偶戏,布袋……
7.
化州跳花棚
跳花棚俗称“跳傩”,明朝末年随福建福州府蒲昌县珠机巷大井头村民迁居化州时传入。据考证,“傩”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祭祀仪式,以戴木制面具为特征,先有傩舞后有傩戏。经不断的改良及提炼,与当地习俗相结合,形成具有古朴浓郁和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舞蹈,数百年经久不衰,一直流传至今。所跳花棚,乃用竹子稻草在田头……
8.
化州跳禾楼
跳禾楼起源于明末清初,流传于化州那务、播扬等地。主要分布在化州市那务镇和播扬镇内,中心是那务镇的那务村和高车村,播扬镇的潭灯村和江背村。平定、宝圩等镇也有活动。相传古代歌仙刘三妹云游此间,见虫多损害庄稼,便唱山歌驱虫,当地青年牛哥见刘三妹唱起了山歌,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同唱,日久俩人产生了深厚感情,山歌……
9.
文楼甲隆庙会
化州市文楼镇甲隆圩,是两广百姓交换农副产品的小集市,也是茂名颇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它处在粤桂交界处,四周由狮子岭和铜鼓岭及连绵起伏的丘陵环抱着,整个甲隆地区酷似“笼子”,是金银财宝的聚宝盆。因此,历代称该地区为“甲隆”。每当闰年农历十一月十一日,以及每年正月十八日白天和晚上,都举行大型文化庙会。群众像……
10.
电城高脚狮子舞
电城《高脚狮子舞》又名《高挑狮子舞》,形成和流传于茂名市电白县电城镇。电城镇《高脚狮舞》起源于明未清初,由电白县电城镇北街马师傅创作出来的。据记载,明末清初,在当时的电白县电城镇,尚武之风盛行,武馆十分兴旺,人们习武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城中心北街有一间“健园”武馆,平日以舞狮为主,教授武艺。当时,……
走遍茂名市
广东省民俗与文化
高州民俗与文化
电白民俗与文化
信宜民俗与文化
茂南区民俗与文化
化州民俗与文化
全部茂名市民俗文化
茂名市地名网
全部茂名市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