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北省
>
黄石市民俗文化
黄石市十大民俗文化
1.
阳新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至今已两三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阳新就出现茶歌和民歌小调为唱腔的“花灯戏”,这是采茶戏的雏形。在“花灯戏”发展为“采茶戏”的过程中,黄梅戏和汉剧的传入,在道白、表演、板式等方面给予阳新采茶戏很多影响,至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它已成为独具风……
2.
阳新布贴画
起源于阳新民间工艺美术,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被称为“神奇的东方特有的艺术品”。阳新布贴画是在一块底布上通过剪样、拼贴、缝制、刺绣制作而成的具有浅浮雕效果的民间实用美术品,用于装饰衣服、鞋帽、披肩等穿戴物和帐沿、飘带、布枕及童玩等。阳新布贴图案取材于民间故事、戏曲人物、民俗风情和乡间景物,如观……
3.
栗林赛龙舟
位于阳新中部南坦湖区的栗林村有赛龙舟的传统习俗,栗林赛龙舟习俗历经2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鲜明的节日民俗文化特色,其传承脉络清晰,蕴涵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价值。明末清初赵氏族人在南坦湖与赵家湖边围绕的半岛栗林嘴落业,以渔业农业为生,湖水与命运息息相关,为禳灾赐福和纪念屈原,赛龙舟这一民俗活动流传了……
4.
木港打花棍
木港打花棍是一种具有体育竞技特色的民间原始舞蹈。主要流传于木港、枫林、排市一带。其道具是两根五尺余长、坚韧、击声清脆的鸣啼竹。粗度适于青少年手握,最尾一节可开槽并栓入几个铜钱挂上红缨。表演的基本形式是以两人搭对为基本形式,也可四人组成互动组合。表演者双手持花棍相对而立,合着花棍敲打的节拍,同时口念歌……
5.
三溪斧头制作工艺
三溪斧头是当地手工业产品知名品牌,是原咸宁地区计划产品,获湖北省轻工局优秀产品奖。解放前老三溪老街打铁业就远近闻名,技艺高超,有伍修登等老师父。1954年,在三溪街成立了铁业社,1958年吸纳江西周宽良、熊福生等成立了三十多人的互助组农具厂。1948年-1986年仍很旺盛,有红炉9个,日产300把铁……
6.
抛彩球
抛彩球是地花鼓中的一个舞种,以道具彩球系竹杆,被抛打歌舞而得名。原常见于春节间伴狮子灯等一道出窠玩耍;由一花旦角色握杆抛球,饰演观世音,她是舞蹈核心人物,另一丑角则扮演吕洞宾,嘻逗风流、诙谐亵戏,余一小生男娃踏踢起舞,与吕洞宾争风吃醋,抢踢彩球索爱,达到羞辱吕洞宾;另外有几名花灯少女角色伴舞,逢场助……
7.
兴国龙虎道音乐
原兴国州区域道教流传久远,宗教歌主要是指道歌,有少量的经歌从伙居道中流入民间,成为一种时尚小调被俗人传唱。也因道徒多介入民间的喜忧俗事活动,有时乡人并直接参与期帮腔唱和,人们对其十分熟悉,故道歌流入民间不足为怪。最有名的有:“叹百花、铁板道情、十样景”等,曲调清新委婉、飘渺欲仙是其特点。阳新地域的道……
8.
石雕(大冶石雕)
湖北省大冶市保安镇的民间石雕艺术以尹解元村为代表,素以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而闻名中外。其先人,从唐朝开始,便开山取石,依石而雕,世代相传。2008年,大冶尹解元石雕技艺被选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安尹解元民间石雕艺术,长期代代传承,积累了丰富的石雕技艺,创造了数以千计的石雕艺术精品,内容丰富,品……
9.
莲花池的传说
阳新县城北门外,有一口很大的池子,昔时池水清澈见底,每年六月,开满了娇艳的莲花,人们都叫它莲花池。很久以前,兴国州有一个穷秀才,名叫寒窗。他一心攻读书文,三十岁了,还无人提亲做媒。一日,寒窗手拿诗稿,在池边苦思冥想,不想吹来一阵风,把他手中的诗稿吹跑了。这诗稿飘进池边一家小姐的绣楼里。这小姐名叫朱莲……
10.
岳家拳
在阳新洋港一带有供奉岳飞为祖师爷、练习岳家拳的习俗,并且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岳家拳为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所创。后发展流传至武穴市、蕲春县乃至鄂东南广大地区。岳家拳由此广泛流传于民间,扎根群众之中。岳家拳分为架子、成拳、拧拳、器械等四部分。拳法套路有:一字拳、二连拳、三门桩、四门架、五法、六合、七星、八法、……
走遍黄石市
湖北省民俗与文化
阳新县民俗与文化
大冶市民俗与文化
下陆区民俗与文化
西塞山区民俗与文化
黄石港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黄石市民俗文化
黄石市地名网
全部黄石市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