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北省
>
黄石市民俗文化
黄石市民俗文化介绍
谢氏祭祖
谢氏祭祖仪式时一项规模较大的民间活动,历史悠久,经历明清至今约有500余年历史,以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为宗旨,谢氏堂祭以祭祀东晋名臣淝水之战双雄谢安谢石为主,分祖祭,寿祭和孝祭三项兼告路文,祭文计八…
大冶佛像雕塑工艺
主要制作过程:1.选木料。2.雕刻。3.打磨制作。刻刀的种类可分为二大类:一类是“翁管形”的坯刀,俗称“毛坯刀”。还有一类是主要用于掘细坯和修光的“钻条形”修光刀。这些刻刀最宽的凿有4-6厘米,最窄的…
阳新苏区红色故事
“阳新苏区红色故事”主要流传于阳新地区,以龙港镇为中心向外辐射,在阳新的三溪镇、木港镇、王英镇等地也广泛流传。“阳新苏区红色故事”史料记载最早见于《阳新县志》,主要由民间口头流传,经过近百年的丰富和发…
青铜铸造失蜡法技艺
大冶具有悠久的青铜文化历史,大冶,是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湖北省东南部,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之美誉。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殷商小乙时期,这里就点燃了炉冶之火。中国传统失蜡…
剪云拼布绣
拼布绣是在传统女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手工技艺,是将不同花色的布片按照图案拼接在一起,通过剪、缝、绣、贴等手工技法制作成布艺装饰品、服饰品和生活用品。拼布绣在以黄石为中心的鄂东南一带民间被广泛使用。拼…
大冶铜雕制作技艺
铜雕是人类学家公认的三大文明起源之一,俗称青铜器,与文字、城市比肩齐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铜雕时代的国家之一,铜雕种类繁多、花纹繁缛、制作精湛,充分体现了中国铜雕特有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民族风格。大冶…
殷祖印子粑制作技艺
殷祖印子粑生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相传,后唐时期,江西人王文蔚为避战乱,幼年随母逃难至大冶果城里(今殷祖、刘仁八等地)。18岁那年,王因博学多才被朝廷招为刺史,后屡建奇功,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
大冶拼布制作技艺
拼布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将零碎的小片织物拼缝补贴在一起的工艺,最早起源于古埃及和中国北方,人们为了御寒而产生。周朝的缝贴,唐代的堆绫和贴绢,明清时期的布贴绣就是其中的典型,其实物与…
殷祖古建园林工艺
殷祖古建工程先后承建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重庆市云阳县张飞庙整体搬迁工程、浙江省宁波香山寺文物修缮工程、中国最大的仿唐式建筑山西永济鹳雀楼、湖北黄梅四祖寺(仿宋式)、广西梧州市四恩寺和浙江天目山禅寺…
金牛千张制作技艺
金牛千张制作历史悠久。相传,在汉代淮南王刘安制作豆腐后不久,这里就开始制作千张皮。到了宋代,此地商业日盛,油盐柴米布匹生意兴起,城乡豆腐店增多,豆浆、豆花和豆果等品种花样翻新,千张皮也就大宗制作起来。…
周福益水竹篮制作技艺
周福益自然村位于金牛镇东南部,距金牛镇区两三公里,村名以太公名字而得名,全村一百五十余户,五六百人口,自明代由江西瓦屑坝迁来后,经过若干代的繁衍,家族繁荣,人丁兴旺。明末清初,勤劳睿智的周福益人为了生…
金牛麻花制作技艺
相传,金牛麻花源自于南北朝时期,是人们从炸“绞子”中得到启发,到唐宋时期就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鄂东南地区传统特产之一,深受广大市民青睐的“绞子”。…
牯牛洲打硪歌
牯牛洲打硪,始创于清、道光10年(公元1831年)为长江中游河口堤段第一次筑堤期间,人民为了加快筑堤进度,夯实堤坝基础,硪是用一片330mm×330mm宽100m厚的青石板,四角用麻绳系着的一种工具。…
玉莲环
“玉莲环”是在大冶金牛地区发掘出来的,是鄂东南民间吹打器乐中的一种击奏乐器,由一类似葫芦的钢质架上,自上而下安放碰铃、铛锣、马锣组合而成。用一具有弹性的锣槌敲击,它可以发出“叮、当、咣”的声音,故它又…
大冶板凳龙
板凳龙这项极具特色的民俗表演,使用的是乡村中每家每户都有的板凳,动作简单精炼,配合独特的音乐,表演起来韵律感十足,表演者与板凳浑然一体。2009年,板凳龙成功申报为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3年…
走遍黄石市
湖北省民俗与文化
阳新县民俗与文化
大冶市民俗与文化
下陆区民俗与文化
西塞山区民俗与文化
黄石港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黄石市民俗文化
黄石市地名网
[第1页]
[2]
[3]
[4]
[5]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