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北省
>
黄石市民俗文化
黄石市民俗文化介绍第3页
木港打花棍
木港打花棍是一种具有体育竞技特色的民间原始舞蹈。主要流传于木港、枫林、排市一带。其道具是两根五尺余长、坚韧、击声清脆的鸣啼竹。粗度适于青少年手握,最尾一节可开槽并栓入几个铜钱挂上红缨。表演的基本形式是…
三溪斧头制作工艺
三溪斧头是当地手工业产品知名品牌,是原咸宁地区计划产品,获湖北省轻工局优秀产品奖。解放前老三溪老街打铁业就远近闻名,技艺高超,有伍修登等老师父。1954年,在三溪街成立了铁业社,1958年吸纳江西周宽…
抛彩球
抛彩球是地花鼓中的一个舞种,以道具彩球系竹杆,被抛打歌舞而得名。原常见于春节间伴狮子灯等一道出窠玩耍;由一花旦角色握杆抛球,饰演观世音,她是舞蹈核心人物,另一丑角则扮演吕洞宾,嘻逗风流、诙谐亵戏,余一…
三溪划旱船
“划旱船”是阳新县各地特别是三溪国和、宏卿一带广为流传的传统民间歌舞形式,传说它起源于古时的三溪口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水上赛龙舟。由于从前的三溪河河水丰满,龙舟赛事亦盛,后河水渐枯,清末就以划旱船取代了。…
打字牌
打字牌主要流行于阳新县大王镇、太子镇等地,也称“摸牌子”,相传为吕洞宾所创,是一种当地群众特别喜爱的传统游戏娱乐形式,有众多的牌友牌迷。传统字牌为纸质,形状细长,共80张牌。字的颜色分为红黑二色,大写…
阳新绣花
阳新县有姑娘出嫁时穿绣花鞋、绣花衣、配绣花枕头的传统习俗,城乡女性多大备有精美的绿花荷包,内装各种彩色丝线和剪纸图案,做女工的习俗十分普遍。过去姑娘订婚后,都要准备为婆家每个人做鞋作为献礼物品,其中女…
龙港道情
龙港道情源于明末清初,龙燕一带连年发大水,百姓流离失所,一些茶艺人被逼,将茶戏的唱腔加以改编,配上一个渔鼓筒、扎板,随水寻岸去他乡谋生,他们初始多是单档徒歌,沿门傍户换得一点裹腹之食,渐渐走进堂会、庙…
山伯歌
《山伯歌》亦称《英台记》,是阳新民间长诗的典型代表。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为内容,以独特的七音五句子为基本句法,五句一韵,语言通俗平实,不拘于比兴形式,而以合乎情理的递进语言阵式,显示语言魅力,引…
海棠花
《海棠花》又称《三百六》,是阳新县周边(原兴国州地区独创的明见叙事长诗)以五句子形式徒唱,故事梗概是一对倾心相爱的青年男女不得团圆,女死于疾病(另说为殉情)后,葬于后山竹林中,男依恋不改,多次梦中相聚…
阳新哭嫁
阳新有女儿出嫁哭嫁的习俗,最早的哭嫁习俗起源于不平等的原始强掠婚俗。这种哭喊之声,既是一种反抗的行为,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形式和手段。其中也有“嫁女哭嫁,越哭越发”的民间习俗在其中。【哭百花】哭嫁习俗的…
兴国龙虎道音乐
原兴国州区域道教流传久远,宗教歌主要是指道歌,有少量的经歌从伙居道中流入民间,成为一种时尚小调被俗人传唱。也因道徒多介入民间的喜忧俗事活动,有时乡人并直接参与期帮腔唱和,人们对其十分熟悉,故道歌流入民…
龙港单鼓
龙港单鼓是一种劳动歌舞,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表演场地大多以荒山野岭,田头地边为主,观众是边干活,边负有合唱任务的劳动者。一个人一面鼓,鼓挂胸前。主要动作是“犁田步”。本舞曲曲调优美流畅,快能激昂…
阳新伍子胥传说
阳新县伍家祠一代分布有伍氏族人,为伍子胥后裔,当地有与伍子胥相关的古迹“将军林”,有将军庙并祭祀伍子胥、樊烩、关长云、岳飞。伍氏族人有每年秋社“祭伍社”等习俗相传,因此留有大量与伍子胥相关的传说。这些…
莲花池的传说
阳新县城北门外,有一口很大的池子,昔时池水清澈见底,每年六月,开满了娇艳的莲花,人们都叫它莲花池。很久以前,兴国州有一个穷秀才,名叫寒窗。他一心攻读书文,三十岁了,还无人提亲做媒。一日,寒窗手拿诗稿,…
岳家拳
在阳新洋港一带有供奉岳飞为祖师爷、练习岳家拳的习俗,并且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岳家拳为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所创。后发展流传至武穴市、蕲春县乃至鄂东南广大地区。岳家拳由此广泛流传于民间,扎根群众之中。岳家拳分为…
走遍黄石市
湖北省民俗与文化
阳新县民俗与文化
大冶市民俗与文化
下陆区民俗与文化
西塞山区民俗与文化
黄石港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黄石市民俗文化
黄石市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