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北省
>
黄石市民俗文化
黄石市民俗文化介绍第5页
阳新板凳龙
板凳龙,是流行于湖北省阳新县浮屠镇、白沙镇、太子镇以及周边的富有武术技巧的民间传统舞蹈表现形式,流传至今已有150余年。板凳龙表演是龙灯地花鼓的一种。因在三只脚的长条木板登上扎出栩栩如生的金龙被人们玩…
阳新糯米糖
阳新历史悠久,是一个农业大县,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红薯等20余种,盛产的糯米是人们经常食用的粮食之一。因其香糯粘滑,营养丰富,故而可制成各种风味小吃,如年糕、元宵、粽子、糍粑、糯米糖等。阳新…
颜山道民俗活动
阳新县宗教文化渊源久远,唐、北宋时期寺观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到南宋便产生了影响深远的颜山混元道派。位于阳新县富河南岸的颜山,是中国道教混元派的发源地,当地人们俗称颜山道。颜山道在阳新接代相传已有700…
折子粉制作技艺
阳新折子粉制作技艺是蕴含特定历史信息,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地方食品的制作方法。其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完美结合上。阳新折子粉享誉鄂赣边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从明朝起…
木榨榨油技艺
木榨压榨制油是华夏民族特有的传统民俗工艺,蕴涵五千年文明精髓,距今1300年前的唐代就有木榨油作为朝廷贡品的史料记载。阳新县属鄂东南低山丘陵区,非常适宜油茶、油菜、芝麻等农作物的栽种,是油料作物的传统…
玉堍油面制作技艺
浮屠镇玉堍村油面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制作技艺是浮屠镇数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民间手工技艺,其质量享誉鄂赣边区。明朝期间,李氏落业浮屠镇玉堍村,就有人从事油面制作,其工艺前后有四百多年历史。浮屠玉堍油面手工制…
落田响十七支
《落田响》是流传于阳新枫林、大德、洋港、木港等一带的插田歌,一九八一年由“咸宁地区民歌工作小组”和“县民歌采集小组”联合采录,采录对象徐相玉,时八十岁,采记者是费杰成、甘朝清(地卷成员)、胡坤泉(地卷…
东源挖山鼓
东源挖山鼓是阳新农事活动中,助兴娱乐锣鼓表演形式的典型代表之一。农民插田、挖地、打鼓即乐,一鼓催三工情景。古有“五大套、十小唱”之称谓。五大套指的是唱本中的五大件故事,每一大套故事内又有十小件不同内容…
什锦锣鼓
什锦锣鼓,流传于富河南北一带的民间器乐套曲。始于明末清初,最早是乡人祈求风调雨顺、国泰安平、祭奠宗祖的一种宗教风俗性民间吹打乐曲,到民国初期,什锦锣鼓开始摆脱祀俗的禁锢,开始多种艺术形式发展。什锦锣鼓…
阳新芽茶制作技艺
阳新县产茶历史悠久,已有二千余年,宋朝,阳新的“白毛尖”茶被列为贡品。阳新茶由于品质优异,制作技艺特别,色香味俱佳,为历代皇家贵族、文人墨客、道家佛家所追捧,并留下了许多茶诗和茶歌,形成非常独特的茶文…
方氏红膏药制作技艺
阳新古称兴国州,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可谓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之地。久负盛名流传100多年的方氏红膏药,发源于浮屠镇宏卿方林方氏家族,诞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方氏红膏药一膏治多病,对临床治疗跌打伤痛,…
阳新木雕制作技艺
阳新县地处湖北省东南部,属鄂东南低山丘陵区,林业用地占国土面积44.8%,森林覆盖率为43%,盛产樟、杨、杉、黄连木、黄檀、枣、楠等木材,是湖北省林业大县。阳新木雕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流传于阳新县境内…
阳新说书
阳新说书,也叫打鼓说书,是流传在阳新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古老的说唱兼有的曲艺形式,其唱腔简洁明快,富有感染力,唱词说白以当地方言为基础,唱腔和调式以地方民歌为基础,表演时一人一鼓一签即可。长久以来,阳新说…
阳新布贴画
起源于阳新民间工艺美术,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被称为“神奇的东方特有的艺术品”。阳新布贴画是在一块底布上通过剪样、拼贴、缝制、刺绣制作而成的具有浅浮雕效果的民间实用美术品,用于装饰衣服、鞋帽、披…
大冶布烙画
属中国布雕艺术,由民间工艺美术家王分忠发明。被誉为“中国民间工艺一绝”、“震动中国乃至世界的工艺”,居荆楚民间工艺十大绝技之首。布雕、温感与绘画技法及改进的刻刀、烙铁等工具相结合,创造出新的雕刻技艺。…
走遍黄石市
湖北省民俗与文化
阳新县民俗与文化
大冶市民俗与文化
下陆区民俗与文化
西塞山区民俗与文化
黄石港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黄石市民俗文化
黄石市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