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民俗文化
张家口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康保干嗑
康保干嗑是河北省坝上地区(俗称坝上草原)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文学。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由于晋、陕、冀、鲁等地的大批移民北迁,移民从口里到口外很自然地把内地的道情、民歌、社火、秧歌、打坐腔等艺术带…
尚义干嗑
干嗑也叫干壳、瓜嘴,尚义县干嗑起源于民国12年,由瓜嘴创始人常有录(艺名楞板头)在快板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常有录目不识丁,但聪明过人,能把眼前的事情随即编成瓜嘴,即兴发挥、出口成章。如他自编自演的《捉跳…
张北干嗑
明末清初,张北快板最早为民间顺口溜,随着二人台的出现与发展进入表演场所,开始称干咳儿、干嗑。1963年,张北县大囫囵镇信杆道村民间老艺人韩明(艺名“羊倌旦”)出席省文艺汇演,表演节目《积肥忙》,遂得名…
张北大鼓
在中国曲艺史中,有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京东大鼓、乐亭大鼓、河南坠子等。作为不见经传的张北大鼓,在河北省西部北、内蒙古高原南陲的张北县却很盛行。张北大鼓虽然刚诞生30余年,但其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曲艺史,有…
柴沟堡镇熏肉制作技艺
“柴沟堡熏肉”始创于19世纪初,迄今有200多年历史,被载入《全国食品大字典》。清乾隆年间,为柴沟堡人赵福全首创。后经郭玺总结前人创作熏肉经验,创出一套独特的制作工艺。他熏制的熟肉皮烂肉嫩,表里一致,…
沙城老窖酒酿造技艺
张家口长城酿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座落于怀来县沙城镇。沙城酿酒的历史可追溯到至今六百多年。明朝初年,(1368年——1398年)古保安州粟家堡即今日沙城镇,有用于酿酒的好水——龙潭泉。行脚商人落户与…
怀安胡家屯社火
胡家屯村地处洪塘河畔,庙山脚下,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文化氛围浓郁,是全县有名的“文化村”。据史料记载,“道诗剧”最早起源于明正德年间,武宗皇帝率军亲征取得胜利后,恰逢春节,于是在宣化府举行盛大的迎春庆…
怀来九曲黄河灯
九曲黄河灯也称作黄花灯。据当地村民介绍,此灯阵出现在商周时期,距今已三千多年历史,相传为姜子牙大破神仙阵时所创。九曲黄河灯的制作和施工很烦琐,每年正月十四开始,至正月十六结束,多由村民自愿参加,大家一…
怀安九曲黄河灯
九曲黄河灯是古老黄河文化的一部分,它最早起源于山西省北部的河曲县。据史书记载: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都要在黄河上放置365盏麻纸扎成的河灯,由德高望重的老船工主持仪式,大家十分庄重地把船划到黄河中央,把…
蔚州高跷戏
蔚州高跷戏,是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它原先是表演者脚踩三至五尺高的木拐,走上街头,围着高桌边扭边唱。演唱时管弦乐队伴奏,其风格幽默风趣,引人入胜。后来表演形式是不登拐子,在舞台上和其它戏剧一样说唱表演。已…
莜面制作技艺
莜麦系坝上高原耐旱农作物。莜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期短,成熟后子实容易和外壳脱离,磨成粉后可食用,就叫莜面。敢叫裸燕麦面,这种植物的子实也叫莜麦。另外,莜面还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食品,有助于减肥和美容。…
张北马桥
“张北马桥”是贸易马匹的“桥梁”,实为牲畜(马牛驴骡)交易市场。民国十八年(1929年)固定在县城北门外,占地20亩,牙纪(以看牲畜口齿,说合买卖双方成为业者,分马牙、牛牙、驴牙子等)60余名,牙纪在…
阳原晋剧
阳原晋剧,原名山西梆子,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建国后统称晋剧。清末民初,从山西晋中传入阳原。晋剧传入阳原后,逐渐融入了当地民俗文艺特色,借鉴了阳歌、二人台等精髓,道白通俗易懂、幽默诙谐。阳…
万全秧歌戏
万全秧歌戏是约有250多年历史的古老地方剧种。据传,万全秧歌戏是由地秧歌戏即万全社火脱胎而来。由最初的万全社火中“打地摊儿”的由锣鼓伴奏并无丝弦的干唱逐步演变成锣鼓丝弦齐奏的“混场”,再后来如此“混场…
蔚州灯影戏
蔚州灯影戏目前主要分布在蔚县的蔚州镇、宋家庄镇、南杨庄乡等地一带。民间相传,灯影戏起始于汉文帝时期,辽金时期盛行,与冀东的滦、乐皮影为姊妹艺术。早期的影戏剧本称“影经”或“影卷”,辽代以前属盲人演出,…
走遍张家口市
河北省民俗与文化
怀来民俗与文化
宣化民俗与文化
蔚县民俗与文化
张北民俗与文化
阳原民俗与文化
怀安民俗与文化
康保民俗与文化
沽源民俗与文化
万全民俗与文化
崇礼民俗与文化
赤城县民俗与文化
下花园区民俗与文化
涿鹿县民俗与文化
尚义民俗与文化
桥西区民俗与文化
桥东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张家口市民俗文化
张家口市地名网
[第1页]
[2]
[3]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