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省
>
邯郸市民俗文化
邯郸市民俗文化介绍
水陆画
水陆画,河北省广平县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水陆画起源于三国时期,自金代至元、明、清时期盛行的佛教寺院为超度亡灵,普济水陆一切鬼神而举行的一种重要佛事,是“三教合一”大背景下产生与发展…
魏县传统棉纺织技艺
我国传统纺织技艺历史悠久,自7世纪棉花从印度传入后,中国纺织业即由麻纺转为棉纺。到元代,在黄道婆纺织技术改革的影响下,河北魏县、肥乡县等地的纺织业逐步发展兴盛起来,用土布裁制的衣被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肥乡传统棉纺织技艺
我国传统纺织技艺历史悠久,自7世纪棉花从印度传入后,中国纺织业即由麻纺转为棉纺。到元代,在黄道婆纺织技术改革的影响下,河北魏县、肥乡县等地的纺织业逐步发展兴盛起来,用土布裁制的衣被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涉县寺庙音乐
涉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属邯郸市管辖,东距邯郸市100公里。佛教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佛教宗教仪式活动中的“法事音乐”。佛教音乐进入中国后,吸纳了古代文人音乐、宫廷音乐、民间音乐的…
曲周傩舞聚英叉会
曲周傩舞聚英叉会系曲周县安寨镇南阳庄村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舞蹈。曲周傩舞聚英叉会起源于清代,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相传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南方艺人路过南阳庄村时身染重病,好心的南阳庄人将其收留,并集资…
丛台扇鼓
在冀南邯郸丛台区,每逢民间庙会,就有以扇鼓舞作为敬神舞蹈的习俗。扇鼓又名喜乐、迎春鼓。扇鼓的基本鼓点有单点、双点、一花点、半拍击点、小碎子点等。所用曲调以民歌、小曲、地方小唱腔为主,表演形式单人多人均…
民间社火(永年抬花桌)
永年临洺关抬花桌是一种具有鲜明燕赵地域文化特色的民间舞蹈文化样式,融民间工艺制作、抬舞、吹奏、打击等于一体,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永年县的临洺关镇六道街,兴始于唐代初期。据记载,隋末秦王李…
豫剧桑派艺术
豫剧桑派艺术是豫剧中的重要流派。它的创始人是已故原河北省文联荣誉委员、河南省艺术研究院艺术顾问、河北省邯郸市政府艺术顾问、邯郸市东风剧团副团长,著名豫剧艺术表演家、教育家桑振君先生。豫剧桑派的声腔艺术…
临漳李家庄高跷皇杠
李家庄属邯郸市临漳县临漳镇,位于临漳县城东区。人口2345人,因盛行皇杠而闻名县内外。李家村的皇杠起源于明朝末期崇祯年间,源于民间的求雨和祭祀龙王仪式。经过历年的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包括高跷、皇杠、帏…
永年正里小曲
永年正里小曲始兴于明代初期和中期,主要流传于永年东北部的南北正里,以及前后朱庄、正西、曲陌、歧辛寨一带,是当地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并真实反映他们感情和生存状态的一种朴素民间歌舞形式。永年正里小曲为典…
肥乡冀南四股弦
肥乡四股弦分布在肥乡旧店乡南营村及周边地区,1943年村里成立了四股弦剧团,学员最多时达二、三十人左右。四股弦是板腔体、曲牌体兼有的地方剧种。板式有慢板、二板、三板、流水、倒板、黑红板等,声音浑厚,曲…
魏县冀南四股弦
魏县北皋镇北坡头村,地处邯郸市东南52公里处,位于魏县西南22公里。四股弦源于山东菏泽(曹州)一带,最早以民间的花鼓灯发展而成的。约1867年春,从山东来了一位乞讨艺人,名叫李成太,路过大名,到魏县乞…
馆陶冀南四股弦
馆陶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四周与七个县接壤,县治驻南馆陶,西北距省会石家庄180公里。冀南四股弦起源于19世纪初,又名南柳子腔、四根弦,是河北地方戏稀有剧种之一。最早是以民间的花鼓戏发展而成,由山东临清传…
涉县台村上刀山
台村上刀山是一项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县井店镇台村位于河北省西南部涉县境内,地处太行山东麓,为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可谓“-要冲,燕赵名村”,台村距涉县县城7公里。上刀山杂技源于清末明初,迄今已有100…
大名佛汉拳
佛汉拳在河北大名流传最广,集中分布在大名县的大街乡、龙王庙镇、大名镇、孙甘店乡、北峰乡、西付集乡、金滩镇、旧治乡、红庙乡、万堤镇、西未庄乡等乡镇,遍及全县各个乡镇300多个行政村,习练者近10万人,绝…
走遍邯郸市
河北省民俗与文化
大名县民俗与文化
丛台区民俗与文化
曲周县民俗与文化
永年县民俗与文化
广平县民俗与文化
磁县民俗与文化
邯山区民俗与文化
临漳县民俗与文化
邱县民俗与文化
成安县民俗与文化
肥乡民俗与文化
鸡泽县民俗与文化
馆陶县民俗与文化
武安县民俗与文化
复兴区民俗与文化
魏县民俗与文化
峰峰矿区民俗与文化
涉县民俗与文化
全部邯郸市民俗文化
邯郸市地名网
[第1页]
[2]
[3]
[4]
[5]
[6]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