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西省
>
忻州市民俗文化
忻州市十大民俗文化
1.
河曲民歌
河曲位于山西省西北部,东界偏关、五寨,南界岢岚、保德,西、北隔黄河分别与陕西、内蒙相邻,是一个“一鸡鸣三省”的特殊地区。由于地处黄河弯道,河曲历史上交通阻隔,土地贫瘠,旱涝无定,老百姓灾难深重。这一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当地老百姓每年春去冬回,到内蒙古大青山、河套一带打短工、拉长工的“走西口”生活……
2.
五台山佛乐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属太行山支系,因有顶似平台的五座山峰而得名,是全国惟一兼有汉传佛教(称“青庙”)和藏传佛教(称“黄庙”)的佛教圣地。五台山佛教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部分。“声乐”是在法事仪式中对各种1的演唱,主要有“和念”、“令调”、“吟诵”和“直数”四种形式。“器乐”是由若干件乐器和法器组成……
3.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主要流行于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忻州及内蒙古、河北的部分地区。清代初期蒲州梆子北上,在忻州当地扎根后,逐渐形成北路梆子。其传统剧目主要有《王宝钏》、《打金枝》、《算粮》、《金水桥》、《哭殿》、《斩黄袍》、《血手印》、《铡美案》、《蝴蝶杯》、《斩十王》、《访白袍……
4.
晋北鼓吹
晋北鼓吹是流行于山西北部,盛行于忻州东部地区的民间吹打乐。2006年同时以“晋北鼓吹”入围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忻州八音”和“五台八大套”同根同源,是这种民间音乐艺术的代表。2008年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渊源:据有关史料记载,鼓吹起源于汉代山西北部。北魏时期开始流传。隋唐时代……
5.
定襄高跷秧歌
定襄高跷秧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艺术,多用于元宵节和其他重大喜庆活动。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为庆祝推翻元朝统治和新王朝的诞生,刘伯温号召全国各地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大造普天同庆的欢乐气氛,由南方士兵将江南一带的秧歌引入北方,于是产生了定襄高跷秧歌。定襄高跷秧歌的基本内容包括跷子、走场、动作、……
6.
雁门民居营造技艺
雁门民居营造技艺是山西忻州的一种汉族传统技艺。代县承载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雁门古建筑便是典型的富有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的汉族民间木结构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这项古老的建筑工艺仍然昌盛不衰。雁门民居营造技艺是富有地方特色的汉族传统木结构建筑艺术,源于杨家将镇守三关时的随军木匠,专门制作兵……
7.
宁武木雕
宁武木雕工艺制作是指利用宁武管涔山盛产的各种阔叶、乔冠、树根,雕刻、创造出具有天然形制和人工雕艺美感的艺术造型木器家具和工艺作品。宁武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县境管涔山脉的天然次生林是山西著名水源涵养用材林基地,也为当地的木雕工艺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供给。木雕工艺制作主要是利用雕刻刀、凿、锯、锉、斧、砂等工……
8.
定襄木雕
定襄木雕主要以古建筑构建雕刻为主,集中在滹沱河南岸的智村和北岸的宏道镇两地。智村古建筑营造风格多以牌楼、牌坊、影壁为主,宏道镇则多用于制作木结构古建筑模型。当地百姓还将能够制作木雕模型的能工巧匠尊称为细木匠,以区别于盖房、做木工的粗木匠。定襄县遗存有数量众多的古代建筑,其中不少建筑集群已列入国保级文……
9.
代县面塑
代县面塑是一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以面粉蒸制造型的艺术品,相传与纪念介子推捏“寒食燕”习俗有关。明清时期,代县面塑十分流行,成为当地百姓婚丧嫁娶、岁时节令、祭祀祈福时的必备之物。代县面塑制作大体分为七个步骤:和面、发面、上碱、制作、气蒸、着色、保存。代县面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春节期间,人们捏制枣山、花……
10.
温氏空心澄泥砚制作技艺
温氏澄泥砚是我国历史上倍受文人雅士所推崇的文房用具,系唐代宰相温彦博所创,曾作为御用贡品而闻名。温氏空心澄泥砚制作工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步骤:一是选料,五台山滹沱河河床5米深沉淀层中的古澄泥是制作澄泥砚的上乘原料。二是浸泡,先将沉积多年的精细胶泥经过滤后装入绢袋中沉淀,把澄泥用水泡成液体状,经过180……
走遍忻州市
山西省民俗与文化
代县民俗与文化
五台县民俗与文化
神池民俗与文化
原平民俗与文化
定襄县民俗与文化
忻府区民俗与文化
繁峙民俗与文化
河曲民俗与文化
偏关县民俗与文化
宁武县民俗与文化
五寨县民俗与文化
保德民俗与文化
静乐县民俗与文化
岢岚县民俗与文化
全部忻州市民俗文化
忻州市地名网
全部忻州市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