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西省
>
忻州市民俗文化
忻州市民俗文化介绍
河曲河灯会
河曲河灯会是流传于晋西北地区黄河岸边河曲县并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行的一项古老的民俗活动。河灯会,老百姓称为放河灯。放河灯源于佛教佛事仪式中盂兰盆会的“照冥荷花灯”,其目的是普渡落水鬼魂或其他孤魂野鬼。…
河曲二人台
河曲二人台是流行于山西北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河北张家口等地,融民歌、说唱、舞蹈、戏曲等诸多因素为一体的民间小戏。河曲位于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交界之处,素有“鸡鸣三省”之称。因处黄河之畔,大小渡…
晋北道情
晋北道情是山西民间小戏的一种,流传于神池、右玉等晋北二十余县及内蒙古南部、陕西东部、河北西北部地区。道情,原系宗教艺术,脱胎于唐代的道观经韵。最初以说唱道教故事或相关题材为主要内容,是道家用以宣传其宗…
挠羊赛
挠羊赛是山西省忻州市一带盛行的以活羊做为奖品的摔跤比赛。1960年在全国文教群英大会上,忻州(当时称忻定县)获得“摔跤之乡”的美称。据《旧五代史》记载,忻州远在唐朝就已有群众性的“角抵”活动。考古学家…
定襄面塑
定襄县地处山西省中北部,忻定盆地东部,全县面积865平方公里,人口22万。定襄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经济繁荣,自古就有“山西文风数二定,数了定襄数平定”的说法。定襄面塑是远古人类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
神池月饼制作技艺
神池月饼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甜而不腻、酥而不散、色香味美、久放不馊”的特点,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成为享誉三晋的名优糕点。神池月饼的制作始于明代初年,经过600多年的发展革…
麻纸制作技艺
麻纸制作是山西忻州、原平地区的传统产业,其制作技艺至今仍在忻州市定襄县蒋村和原平市崞阳镇保留延续。据传,蒋村和崞阳从明代始即有麻纸制作作坊,这些作坊的匠人每年二月都要祭拜蔡神(蔡伦),并将此古老的造纸…
代县雁门民居营造技艺
雁门民居主要分布在山西省代县雁门关及其周边一带,这一地区是历史上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与交流的重要地区,传统木结构建筑极富地方特色,如代县边靖楼、雁门关关楼、代州文庙、应县木塔等许多国家重点文物保…
代州黄酒制作技艺
代县特产黍米黄酒,距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宋金时期已闻名京城。明清两朝,以代县阳明堡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就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制酒技艺,有民谣称“南绍(绍兴)北代(代州),黄酒不赖。”代县黄酒是以黍米、高粱、绿…
原平炕围画
炕围画俗称墙围画,为古代宫庭与庙堂建筑壁画的一种外延,是农村住宅里极具装饰性的壁画形式。北宋时期,原平炕围画即在一些官宦人家的居室流行,到明末已逐渐普及到广大乡村。原平炕围画一般由花边、画空子、锅台画…
静乐剪纸
静乐剪纸是山西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主要分为墙花和窗花两大类别。剪纸内容丰富,有民间传说“八仙过海”、“麒麟送子”等;生活写照“姥爷送外甥”、“抿豆面”、“四姐挑菜”等;还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多种题材…
忻州二鬼摔跤
二鬼摔跤又称二娃摔跤、二喜摔跤,是一人背驮二鬼(傀儡道具)进行表演的汉族民间舞蹈形式。表演时,演员背驮二鬼摔跤道具,通过艺人腿、背、臂等综合协调动作,给观众以“二鬼”摔跤的外在表现形式。二鬼摔跤这一民…
云冈大锣鼓
云冈大锣鼓(也称云胜锣鼓)是流传于晋北地区的一种锣鼓艺术,其中以原平市永兴村的锣鼓队最为著名。早在北魏开凿的云冈石窟的第16窟中,就刻有手持小镲的锣鼓乐队的演奏形象,这说明小镲当时在民间就已普遍流行。…
代县上阳花社火
代县上阳花社火是一种集戏剧、舞蹈、音乐、武术、杂技、队列于一体的节庆祭祀活动,主要流传在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五台、原平、繁峙、定襄等地。上阳花村位于代县城东南,据传周平王初年,军队曾进驻村社,扩修建堡,…
保德九曲黄河阵灯会
保德九曲黄河阵灯会是传统“阵法”与民间花会结合的民俗活动,取黄河九曲十八弯之意,以灯代兵,布阵游戏。九曲阵通常摆在一块平整宽敞的场地上,用三百六十五根杆子,按等距离的方位横竖各置十九根,循着一定的规律…
走遍忻州市
山西省民俗与文化
代县民俗与文化
五台县民俗与文化
神池民俗与文化
原平民俗与文化
定襄县民俗与文化
忻府区民俗与文化
繁峙民俗与文化
河曲民俗与文化
偏关县民俗与文化
宁武县民俗与文化
五寨县民俗与文化
保德民俗与文化
静乐县民俗与文化
岢岚县民俗与文化
全部忻州市民俗文化
忻州市地名网
[第1页]
[2]
[3]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