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西省
>
忻州市民俗文化
忻州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宁武天池净身节习俗
“宁武净身节”又名“泼水节”,活动范围限于忻州市宁武县马营海周边乡村,它是一种由民间传说而引发的送瘟神、消灾难、祈福报、求平安的民俗文化活动。相传,隋朝马营村驻有一个马监,平时欺男霸女,鱼肉乡民。某年…
五台山石砚雕刻技艺
五台山石砚雕刻技艺流传于定襄县河边镇及其周边地区,该地盛产制作砚台的文石资源,民众多以雕刻砚台为业,能工巧匠甚多。《定襄县志》载:“本县最早的工艺美术制品业是石雕业。清代和民国时期……特别是河边的制砚…
丁村民间传统棉纺技艺
丁村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保留了明清以来北方劳动人民的许多生产生活习俗。由于气候与地理条件的优越性,当地人很早就会耕作烧陶、纺线织布(丁村遗址里出土的陶纺轮可证明)。明代以来,随着棉花和纺织…
温氏空心澄泥砚制作技艺
温氏澄泥砚是我国历史上倍受文人雅士所推崇的文房用具,系唐代宰相温彦博所创,曾作为御用贡品而闻名。温氏空心澄泥砚制作工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步骤:一是选料,五台山滹沱河河床5米深沉淀层中的古澄泥是制作澄泥砚…
神池胡麻油压榨技艺
胡麻油是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长期食用的植物油。胡麻是西汉时期从西戎引进的一种油料作物,从胡麻籽中榨取麻油的技艺在民间已流传了近千年。神池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盛产胡麻,该县压榨的胡麻油远销陕…
代县面塑
代县面塑是一种具有浓厚乡土气息以面粉蒸制造型的艺术品,相传与纪念介子推捏“寒食燕”习俗有关。明清时期,代县面塑十分流行,成为当地百姓婚丧嫁娶、岁时节令、祭祀祈福时的必备之物。代县面塑制作大体分为七个步…
定襄木雕
定襄木雕主要以古建筑构建雕刻为主,集中在滹沱河南岸的智村和北岸的宏道镇两地。智村古建筑营造风格多以牌楼、牌坊、影壁为主,宏道镇则多用于制作木结构古建筑模型。当地百姓还将能够制作木雕模型的能工巧匠尊称为…
宁武木雕
宁武木雕工艺制作是指利用宁武管涔山盛产的各种阔叶、乔冠、树根,雕刻、创造出具有天然形制和人工雕艺美感的艺术造型木器家具和工艺作品。宁武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县境管涔山脉的天然次生林是山西著名水源涵养用材林…
繁峙晋绣
晋绣(山西民间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的晋国,民间刺绣技艺就已经产生,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民间艺人的传承延续、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体系。繁峙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
渔翁斗海蚌
渔翁逗海蚌是一种化装表演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也称“逗河蚌”、“海蚌舞”,主要流传于繁峙、代县、静乐、五台、忻县、翼城、浑源、长治、交城、太原等地,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渔翁斗海蚌”系民间娱乐的一种表演形…
晋北鼓吹(定襄八音)
晋北鼓吹在定襄县俗称“八音会”,表演团体以“八音会班”为主,班社中一般有班主1人,响工(或称吹鼓手)10人左右,乐器有唢呐、笙、管子、锣、钗、鼓、板、梆子,主要演奏- 音乐,如《八大套》、《大得胜》等…
偏关九曲黄河阵
九曲黄河阵也称灯游会、转九曲等,是流行于晋西北、陕北黄河沿岸地区一项古老的民俗游艺活动。偏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号称“三关”之首,古代这里战事频频,解甲后定居在偏关的军人,为了超度亡灵,祈祷平安,以…
九曲黄河灯游会
九曲黄河灯游会又称灯游会、转九曲等,是流传于晋西北河曲县长盛不衰的大型“社火”活动。清《河曲县志》载:“上元前后三日,祀天关、地官、水官,谓之三元盛会。插灯数百枝,排练宛如阵图,观灯人曲折行其中者,转…
海潮禅寺庙会
海潮禅寺,位于河曲县城东南35公里处的旧县村镇南门外,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兵火,清顺治年间重建,道光二年(1822)由祖师朴山更为现名,1986年入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潮禅寺每逢农历正月初八…
戏剧头盔制作技艺
晋剧头盔制作技艺工艺严格,样式考究,不同的头盔代表不同的脚色行当、人物地位。晋剧头盔制作、设计系梁在全祖孙三代家传手艺,流传至今已逾百年。据梁氏后人回忆,梁在全生于清末,8岁起做学徒工,师傅无其他传人…
走遍忻州市
山西省民俗与文化
神池县民俗与文化
定襄县民俗与文化
代县民俗与文化
五台县民俗与文化
河曲县民俗与文化
忻府区民俗与文化
原平市民俗与文化
繁峙县民俗与文化
宁武县民俗与文化
偏关县民俗与文化
五寨县民俗与文化
静乐县民俗与文化
保德县民俗与文化
全部忻州市民俗文化
忻州市地名网
[第1页]
[2]
[3]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