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西省
>
阳泉市民俗文化
阳泉市十大民俗文化
1.
平定武迓鼓
平定位于太行山右中段,地处冲要,素为兵家必争之地,东邻河北井陉、平山,西连(晋中)寿阳,南毗(晋中)昔阳,北接阳泉市郊区、盂县;面积1353平方公里,人口32万。境内青石成山,黄土为丘,旧石器时代已有先人聚居生息。夏至秦归属频变,汉初至宋置县,金、元、明、清为州,雍正初升为直隶州,民国改县,1983……
2.
阳泉彩色面塑
阳泉彩色面塑俗称“捏面人”,最早是一种街头民间工艺,用糯米粉和白面加彩后,捏成各种小型人物,一般用于嫁娶礼品、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和殡葬供品等方面。彩色面塑作为民间美术之一,用料简单,设色随心所欲,古朴而绚丽。其制作的原因是以传统的民间年节事项和民俗理念为前题,选用日常使用的面,依照祖辈传下……
3.
平定婚俗
平定位于山西中部东侧,太行山西麓,田少土薄,民风淳厚俭约,自古有耕读传家的良好风尚。平定婚俗沿袭古代婚嫁六礼,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光绪版《平定州志》载:“婚姻为人伦之始,仪礼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朱子家礼略去问名、纳吉、则止四礼,平定更略沿旧俗而已。”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
4.
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技艺
“平定黑釉刻花陶瓷制作技艺”是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平定黑釉刻花陶瓷采用冠庄高岭粘土经陈腐、除铁、配料、研磨、蒸空、练泥等几十道工序制坯,在坯胎未干前以刀代笔刻花,一气呵成。线条俏丽流畅,形象生动概括。平定黑釉刻花陶瓷采用黑白两色为主要表现手段,经过特殊烧造和窑变而成,作品具有融材质美、装饰技巧美……
5.
平定传统三八席制作技艺
平定地处太行山西麓,自古为通衢大道之咽塞,商务贸业相对比较发达,有“文献名邦”之美誉。在长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宴请成为人们社交、文化交流、商务、礼仪必不可少的手段,久而久之,形成了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平定“三八席”源于宋金时期,后经过食客、商贾、文人的开拓、积累,明永乐年间基本上成熟定型,清初,“三八……
6.
迓鼓
迓鼓分花迓鼓(文迓鼓)、武迓鼓、丑迓鼓等。原为北宋的军中歌舞。《续墨客挥犀》卷七记载:“王子醇初平熙河,边陲宁静,讲武之暇,因教军士为迓鼓戏,数年间遂盛行于世”。据史载,熙州之役的参战将士多为河东籍,今山西大部属当时河东路,固是迓鼓传入最早地区之一。阳泉一带的武迓鼓为成套锣鼓乐伴奏下走陈的舞蹈,有上……
7.
阳泉盘合
阳泉盘合是一种大型团花类剪纸艺术,在晋中、阳泉、昔阳、和顺等地颇为普及,尤其是婚事中,作为一种寓意极深的期盼、祝福和美化居室的装饰物,深受人们喜爱。盘合多选用红色纸张进行剪制,有剪、刻、撕、烧等手法,又分阴阳,具体而言,有单、叠、拼、点、勾、衬、染等形式。题材无特定要求,有花鸟、鱼虫、人物、山水等。……
8.
黄瓜干制作技艺
平定黄瓜干属干菜类,主要产于平定县后沟、河头两村,它以黄瓜为原料,用无烟煤火炉烘烤而成,因色鲜、味香、质脆“三绝”而扬名,是平定的三宝之一。据《平定县志》记载:“黄瓜干于明洪武年间开始生产,清乾隆后逐渐盛行。产品除供本地外,少量销往京津等地,还是地方官吏岁岁敬献封建皇室的贡品,故有‘龙筋’之称……”……
9.
春节(娘子关跑马排春节习俗)
“跑马排春”是流行于平定县娘子关镇下董寨村的一种极富地方特色的民间社火形式,相传,“跑马排”起源于唐朝,原本是当时驻扎在娘子关的唐军信史传递信息的方式,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演变成一种民俗娱乐活动,一直流传至今。下董寨村的春节活动保留了关隘地区以民间信仰为特点的习俗文化,多以祭祀祖先、除旧布新、迎喜……
10.
盂县赵氏孤儿传说
赵氏孤儿传说-盂县《史记》载,公元前597年,晋景公听信权臣屠岸贾谗言,致使赵氏家族300余口满门抄斩,义士程婴和公孙杵臼将赵盾之孙赵武救出,策马逃入千里之外的深山(今盂县藏山)藏匿15年之久。当地百姓为保忠良之后,送水送饭,程婴带着赵氏孤儿习文练武,把一个婴儿抚养成英俊少年,直至赵家冤屈得以昭雪。……
走遍阳泉市
山西省民俗与文化
平定县民俗与文化
盂县民俗与文化
城区民俗与文化
郊区民俗与文化
矿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阳泉市民俗文化
阳泉市地名网
全部阳泉市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