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西省
>
晋中市民俗文化
晋中市民俗文化介绍第5页
榆社霸王鞭
榆社县,位于太行山西麓,山西省中南部。东临左权、和顺,西连祁县,南毗武乡,北接太谷县和榆次区,四面通达,县内至今仍流传有霸王鞭、土滩秧歌、民间社火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民间艺术。榆社霸王鞭有着1700多年的…
绞活龙
太谷元宵节民间社火活动中有“绞活龙”一项活动。这项活动是在平地上相隔数丈远扎两个高几丈的“龙棚”,中间用几根大绳连接,将龙灯悬挂在绳子上,在两面“龙棚”内用辘轳绞动绳子,龙灯便在中间绳子上左右飞旋,上…
常青双人高跷
起源于民族图腾崇拜,汉魏时期称“跷技”,宋代叫“踏桥”,清代称“高跷”。灵石常青双人高跷是清末民初山东聊城移民到常青落户传入并盛行,由民间的节庆、聚会时人们自娱自乐逐渐演变而成。此表演项目为6人一组,…
静升民间独龙杆
静升镇位于灵石县城之东,东傍绵山,西临汾水,国家AAA级景区王家大院坐落于其中,纵横交错的九沟十八巷及五里长街构成了其独特的民居建筑艺术,它是晋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文艺镇。龙…
寿阳竹马
寿阳大竹马是武术之乡平头镇郭家沟村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它起源于明清,集高跷、竹马、武打于一身。其内容最初表现的是关公和周仓的打斗场面,后来增加了《三英战吕布》、《虎牢关》等。过去它和当地平头沟北村的《…
土滩秧歌
踢鼓秧歌亦称“地秧歌”。“土滩秧歌”/乱秧歌”。“踢鼓子”,浑源县又称它为“故事”,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所扮演的人物均为著名古典小说《水济》中宋江、吴用、公孙胜、林冲、花荣、鲁智深、武松、时迁、孙二…
晋中吹打(祁县八音会)
八音会是民间组织的音乐班子,以唢呐为主,主要用于婚丧礼仪,又可分为粗乐、细乐、两支唢呐加鼓钗的称“粗乐”。小唢呐做主乐,笙、管、胡呼为和乐的称为“细乐”。不论是粗乐或是细乐,均有明显的北方民族风格,激…
寿阳爱社
“爱社”也称“耍鬼”,是流传于我省晋中寿阳县平头沟北一带的极为古老而又稀有的傩舞形式。据说是表现“黄帝战蚩尤”的传说故事:黄帝为了战胜蚩尤部落,命令将士打扮成24家“魂头鬼”迷惑蚩尤,果然取得了胜利,…
大禹治水传说
志高任重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1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同时也是奴隶…
牛郎织女传说
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其余三个分别是《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与该传说相关的节日是七夕节。牛郎是牛家庄的一个孤儿,依哥嫂过活。嫂子马氏为人刻薄,经常1他,他1分家出…
冠云平遥牛肉传统加工技艺
平遥牛肉是山西晋中地区平遥县的汉族传统名菜,也是博大精深的中国美食文化的精华之一,在清代曾是皇宫贡品。冠云平遥牛肉传统加工技艺是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该技艺源于西汉,立于唐宋,盛于明…
左权开花调
左权县位于太行山主脉西侧、山西省东部边缘,古称辽州、辽县,后因纪念牺牲在此的抗日名将而改为左权。左权民歌蕴藏丰富,据《辽州志》载,宋元以来,当地就有“闹元宵”、“闹社火”、“闹红火”的传统风俗。历代民…
和顺五谷画
最早从和顺境内开始流传到山西,然后流传到陕西一带。 历史沿革: 五谷画是利用纯天然且带有芳香气息的植物果实,通过粘、贴、拼、雕等手段,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对其进行特殊处理所形成的…
晋剧
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晋中,与祁太秧歌、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经…
平遥剪纸
清代到民国年间,本县民间剪纸比较普遍。常见的有窗花、顶棚花、灯笼花。图案种类有“蛇盘兔”、“榴开百籽”、“哈蟾吹笙笙”、“喜鹊登梅”、“鸳鸯戏水”、“喜”字团花。男婚女嫁的图案有“长命百岁”、“百年好…
走遍晋中市
山西省民俗与文化
平遥县民俗与文化
榆次民俗与文化
榆社民俗与文化
灵石县民俗与文化
寿阳县民俗与文化
和顺县民俗与文化
太谷县民俗与文化
昔阳县民俗与文化
祁县民俗与文化
左权县民俗与文化
介休民俗与文化
全部晋中市民俗文化
晋中市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