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省
>
邯郸市
>
大名县民俗文化
大名县十大民俗文化
1.
大名草编传统手工技艺
大名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冀、鲁、豫三省交汇中心处,县内的西付集乡是民间草编技艺的主要发源地。“张庄刘村大道边,男女老少编花篮”这是在我省流传的风谣。用麦莛、高粱莛、玉米皮、柳荆条、马莲草、芦苇等编织的各种日用品、装饰品、玩具等在河北随处可见。草编技艺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朝雍正年间(约1730年……
2.
大名佛汉拳
佛汉拳在河北大名流传最广,集中分布在大名县的大街乡、龙王庙镇、大名镇、孙甘店乡、北峰乡、西付集乡、金滩镇、旧治乡、红庙乡、万堤镇、西未庄乡等乡镇,遍及全县各个乡镇300多个行政村,习练者近10万人,绝大部分为汉族,在回族中也有流传。佛汉拳由少林祖师达摩始创于梁朝大通年间(公元527—529年),后经……
3.
大名“南宫碑体”书法艺术
南宫碑书体书法为清代书法家张裕钊所创,因其书写的《重修南宫县学记碑》为代表作品,故此书体称之谓南宫碑。此书字体结构外方内圆,用笔以藏锋为主,字体挺拔劲健。南宫碑书法于1920年由张裕钊弟子-——盐商王洪钧传入大名并定居于此,之后在大名广收门徒,随之将南宫碑书法艺术传遍冀南大地。南宫碑字体(亦可简称“……
4.
大名大平调
大平调属板腔体梆戏,因其唱腔比“高调”(豫剧)低五度,故名平调;因其所用梆子特别大,故名大梆戏、大油梆;因其上演剧目多为朝纲大戏,演员阵容庞大,故名大平调。大平调起源时间可追溯到明弘治年间(1488年至1505年)。大平调属亮戏、板凳戏的一种,由开州平演变而成,与豫剧、老高调同根一源。大平调于清末自……
5.
二毛烧鸡制作技艺
二毛烧鸡又名珍积成烧鸡,创始于清朝仁宗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直隶大名府城内,世代嫡传,采用百年老汤、祖方秘料传统加工工艺,保持了原汁原味的百年老字号名吃。清朝中后期,大名府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知府所在地,商贾云集。王青山扶持儿子王德兴在大名府开了珍积成烧鸡铺,来此应试的文武生员和……
6.
大名滴溜酒传统酿造工艺
大名酿酒历史源渊流长,早在春秋时期即盛传“五鹿城”(今大名县固城村一带)盛产美酒。及至唐、宋时期最为兴盛,作坊遍布大名境内,城市酒铺林立,最为有名当属金滩镇陈氏酿酒作坊和城北关玉泉作坊。1946年,大名解放,由三家作坊合并成立国营大名县酒厂,1994年改为河北大名滴溜酒厂,国家中二型企业,1997年……
7.
大名郭八火烧制作技艺
“郭八火烧”制作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创业人郭致忠,祖籍大名城西大韩道村人,曾在北京(原顺天府)学艺,清光绪二十一年(1887)年回到大名,以经营火烧为业。因他从顺天府学艺而来,堂号首取“天”字,并希望买卖兴隆,又取“兴”字,故立店铺“天兴火烧铺”。郭致忠小名叫“郭八”,因此,当地人便把他经营的火烧铺……
8.
大名五百居香肠制作技艺
大名五百居香肠制作技艺创始于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其创始人王湘云,原籍山东济南府历城县,自幼家贫跟随本家老人王珍学习肉食加工技艺。后随道台到大名官府当厨师,见大名交通便利、商业繁荣、饮食业发达,于是在大名城内道前街开设了以香肠、熟肉制品为主的店铺,又因大名府距离济南府约五百华里,故取店名“五……
9.
大名小磨香油制作技艺
大名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有着1799年的区域中心史,130余年的国都、陪都史。面粉、花生、小磨香油是大名县的三大特色产业,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小磨香油之乡”,“五鹿香”便是大名小磨香油的代表性品牌之一。大名小磨香油源产地为大名县沙疙瘩乡儒家寨村……
走遍大名县
邯郸市民俗与文化
涉县民俗文化
魏县民俗文化
武安民俗文化
大名县民俗文化
丛台区民俗文化
曲周县民俗文化
永年民俗文化
广平县民俗文化
磁县民俗文化
临漳县民俗文化
邯山区民俗文化
邱县民俗文化
成安县民俗文化
鸡泽县民俗文化
肥乡民俗文化
馆陶县民俗文化
复兴区民俗文化
峰峰矿区民俗文化
全部大名县民俗文化
大名县地名网
全部大名县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