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西省
>
晋城市民俗文化
晋城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晋东南李氏正骨疗法
李氏正骨术流传于山西长治、晋城一带,至今已传承六代150余年,其始祖李三义通过无数正骨实践,总结出“整复、固定、功能锻炼”三阶段的治疗方案来处理一般性骨折,同时对外伤、肿、脓疮等病症,还大胆借助了“鹰…
高都三月二十八传统庙会
高都古镇位于泽州县东北部,境内遗存有建于金大定年间的东岳古庙,是古镇标志性建筑,现为省级保护单位。高都三月二十八庙会因东岳大帝(天齐仁圣帝君)诞辰而设,历史悠久,庙内现存嘉庆十六年(1811)《谓定各…
泽州打铁花习俗
打铁花是泽州特有的一种风俗之一,这种传统习俗由来已久,与当地发达的冶铁业有关,大约起始于民国年间(约1850年——1930年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每年的元宵节,各冶炼大户除了出二跷、旱船、小车…
打潭习俗
阳城县古称获泽,位于山西东南边缘,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次营镇北次营村长期流传着《黑姑姑施雨报乡亲》的民间祈雨传说,它是商汤雩祭文化的传承与扩展。相传,北次营村民女(黑姑姑)与黑…
松林积雪的传说
“松林积雪”传说流传于山西泽州大箕镇晋普山周边地域,它是以“松林积雪”(晋城四大景观之一)作为阐述对象而产生的地方风物类传说,在当地民间久负盛名。松林寺是“松林积雪”景观所在,该寺又名灵岩寺,乃泽州县…
王泰来的传说
王泰来是明末清初富泽州晋商巨子,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最后在京城做了大官,后被奸臣诬告屈斩于京都。关于王泰来,民间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王泰来是王氏家族几代生意人的统称;二是认为王泰来所指的是王璇。王璇(1…
乔氏“法花”陶瓷传统手工技艺
阳城的陶瓷烧造技艺历史悠久,据《阳城县志》记载,“唐宋时期,黑白瓷生产已很普遍”,至明代时,境内陶瓷及琉璃技艺达到了鼎盛。阳城县后则腰乔氏是当地最负盛名的陶瓷世家,祖先系陶瓷、琉璃艺人,唐代从陕西迁入…
大阳馔面制作技艺
大阳馔面是流行于山西省泽州县大阳镇的一种地方特色面食。相传馔面源于周代,原本是宫廷美食,后流传到民间,成为百姓婚丧嫁娶、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种主食。馔面的制作方法可分为11个环节:1、兑料,先选好精制…
高平十大碗制作技艺
高平十大碗起源于古代公祭始祖炎帝的献祭活动,后来逐渐变为民众婚丧嫁娶、寿诞喜庆、招待宾朋的传统宴席,因主菜十道,分别盛放于十个大碗而得名,又因菜品先后有序如同流水,俗称高平水席。高平十大碗共10道大菜…
桑蚕丝被制作技艺
晋城地处山西东南,南部是中条山脉和太行山交界处,地近西荫,民间有嫘祖在云蒙花石沟教民养蚕的传说;东连神农炎帝稼樯之地,西邻尧舜圣邦;境内有舜王获泽渔猎、商汤王桑林祷雨、周穆王桑林观桑的记载和诸多桑蚕养…
陵川布贴画
布贴画原名宫廷补绣,俗称布贴画,又叫布堆画、布贴花、布摞花、拨花等,最初是一种古老的刺绣技艺,由各种不同色彩、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布块按一定的构图拼接而成。陵川布贴画在民间流传已久,明清时期多为家庭妇…
陵川剪纸
陵川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其最本质的特征是写实和变形的统一,它是人们在对自然认识的基础上,融入主观情感,经过以心造型,以理造型,以美造型的创制过程而产生。陵川剪纸在继承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同时,又吸收了国画…
中庄秧歌
中庄秧歌流传于阳城县润城镇的上庄、中庄和下庄三个自然行政村,解放前,上庄、中庄和下庄统一为中庄村,根据属地命名为中庄秧歌。中庄秧歌产生于何时,无法考证,根据老人讲,很早以前就有人哼唱,但中庄秧歌的复兴…
大树秧歌
大树秧歌流传于阳城县北留镇大树村,因明清时期村外有护城河围绕,亦称大水沟秧歌。据当地艺人口传,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大树秧歌就以民间说唱形式流传于本县境内和晋城一带,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大树秧歌在演出…
元王高跷
元王高跷流行于沁水县郭村镇元王村周边,后辐射至定昌镇西渠上村、段柳、长胜村及郭村的开村、南沟村等地,至今已有两百余年历史。元王高跷有武高跷之称,因这种高跷鼓点快,以表演高难度动作著称,扮相常以“三国人…
走遍晋城市
山西省民俗与文化
泽州民俗与文化
陵川县民俗与文化
沁水县民俗与文化
高平市民俗与文化
城区民俗与文化
阳城民俗与文化
全部晋城市民俗文化
晋城市地名网
[第1页]
[2]
[3]
[4]
[5]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