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西省
>
运城市民俗文化
运城市民俗文化介绍
惠畅土布制作技艺
中国传统纺织技艺历史悠久,自7世纪棉花从印度传入后,中国纺织业即由麻纺转为棉纺。到了元代,在黄道婆纺织技术改革的影响下,用土布裁制的衣被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运城市永济市,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较好的…
运城河东制盐技艺
运城盐池是中国有名的产盐地之一,是我国最古老的盐业生产中心。盐池位于浇水河畔,周长约60千米,总面积132平方千米,形状宛如一个天然沐盆。盐池所出产的盐,是水卤经日光曝晒而成,颜色洁白,质味纯正,杂质…
走兽高跷
高跷走兽是稷山县阳城村一种独有的汉族舞蹈表演形式,每逢农历闰年正月廿九举办庙会时为祭祀火神而献演,意为驱邪避妖,战胜灾难,自清雍正年间开始盛行,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高跷走兽是由两人表演的连体高跷…
地窨院建筑技艺
地窨院,又称“地坑院”、“天井窑院”、“下沉式窑院”,是人类早期“穴居”发展演变的实物遗存,距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这种黄土高原特有的居住形式以山西南部黄河之滨的平陆县境内居多。地窨院是典型的生土建筑…
新绛面塑
山西面塑各地叫法不一,形态各有特点,它们大都出自农村乡镇家庭妇女之手,其以上等白面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造形夸张生动,用色明快大方,风格粗犷朴实,富有美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新绛地…
闻喜煮饼制作技艺
闻喜煮饼是一种油炸的点心,形似圆月,外皮粘满白芝麻,掰开两半,外皮可拉出3~6厘米的一窝金丝,吃到嘴里,酥沙松软,不皮不粘,甜而不腻,食后回味有一种松柏的余香。它以面粉、芝麻、糖、香油等为原料,经过制…
绛墨制作技艺
新绛县古称绛州,制作绛墨是该县的传统产业,过去常当作贡品,被文人墨客赞誉为“落墨似漆,万年存真”,百余年来受到群众追捧。绛墨传统制作技艺主要分布在汾河下游与新绛县相毗邻的襄汾、侯马、稷山一带,其中尤以…
晋南土布织造技艺
晋南土布织造技艺,是随着棉花栽培和棉纺织技术传入黄河流域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今天在黄河流域中东部的永和县,这一传统技艺仍然保存完好。“晋南土布”既是当地民众床单、被褥的当家材料,…
绛笔制作技艺
新绛县自古为水陆码头,商业和传统手工业历来发达,从而聚集了一批文人墨客,也产生一些为其服务的相关产业,绛笔生产便是一例。据传,秦国大将蒙恬发明了毛笔,后随秦始皇东巡,路过绛州,亲传造笔之术。至宋帝赵匡…
垣曲炒粸制作技艺
炒粸是流行于山西省垣曲县境内的一种地方特色小吃,具有养胃健脾之功效,深受群众欢迎。垣曲炒粸选用当地优质的小麦做原料,经过观音土炒制而成。炒粸颗粒大小均匀,面黄焦脆,口感颇佳,老少皆宜,吃起来让人回味无…
稷山螺钿漆器髤饰技艺
螺钿漆器是汉族传统漆器品种之一。螺钿又名螺甸、螺填、钿嵌等,分硬螺钿和软螺钿两种,主要取材于蚌壳、鲍鱼壳和贝壳等,将其磨薄磨光加工成硬螺钿片或是通过泡制加工成软螺钿后,具有美丽的珍珠般的光泽。螺钿漆器…
绛州木版年画
绛州木版年画起源于北宋,兴盛于清朝中叶,是在传统雕刻印刷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传统艺术。历史上的绛州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江苏桃花坞、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齐名,代表作有《春牛图》、《四季美人》…
永济扎麦草
麦草画,俗称扎麦草,在我国北方部分区域广为流传。近几年,永济市民间艺人进行改革、发展、提高,使麦草画由单片变多片、由单层变多层、由单色变多色、由平面变立体,形成系列产品,受到国内外客户的青睐。麦草画取…
运城绒绣
绒绣是一种传统的美术制品,它运用独特的“色渐变网点过度”和12种针织手法,巧妙地将形、色、光融合,使作品形象逼真、神态活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运城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古称河东,是关羽的老家。传说关夫…
新绛戏曲剪纸
新绛民间剪纸历史悠久,相传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建都古新绛的晋献公命令宫中巧匠用簿金片剪成十种果子纹样缀于绣鞋之上,表示当时被晋国征服了的十个小国向其纳贡称臣,此鞋样现仍流传于新绛一带,名曰《十果…
走遍运城市
山西省民俗与文化
平陆民俗与文化
新绛县民俗与文化
万荣民俗与文化
永济民俗与文化
盐湖区民俗与文化
稷山县民俗与文化
绛县民俗与文化
闻喜民俗与文化
芮城民俗与文化
临猗民俗与文化
夏县民俗与文化
河津民俗与文化
垣曲民俗与文化
全部运城市民俗文化
运城市地名网
搜索
[第1页]
[2]
[3]
[4]
[5]
[6]
[7]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您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QQ:
2642104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3号
粤ICP备130019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