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西省
>
运城市民俗文化
运城市民俗文化介绍第3页
垣曲舜的传说
舜的传说广泛流传于垣曲县历山镇周边区域,主要分布于同善村、神后村、南堡村以及皇姑幔、历山舜王坪等地。舜乃上古五帝之一,尧王禅位之前曾长期在历山耕作,恪守孝道,为世人所称颂,《尚书》、《墨子》、《孟子》…
稷王的传说
稷王传说主要以姜嫄履帝迹生弃、后稷教民稼穑为中心内容,流传于稷山县及其周边地区。稷山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农业始祖五谷之神后稷曾在此教民稼穑,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的先河在这里开启,境内有全…
晋文公的传说
晋文公重耳是春秋时期的晋国明君,他一生曲折坎坷,在位期间审时度势,实施行之有效的政策,并进行一系列改革,从而奠定了晋国的强盛和繁荣。晋文公一生文功武治,雄才大略,在晋都故绛(今绛县)周围留下了许多动人…
卫夫人的传说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自署和南,生于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卒于晋穆帝永和五年(349年),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东晋女书法家。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铄夫李矩亦善隶书。卫夫人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彩绘陶制作技艺
彩绘陶是指将陶胎烧成之后在其表面进行彩绘的陶器,又称烧后彩绘陶。新绛县彩绘陶工艺品取材汾河滩地的澄泥,生产以手工为主,从采回原料到最后变成艺术品,周期长而且成品率不高,其八大工艺是选料、配泥、揉泥、拉…
手工空心挂面制作技艺
鲁因村位于夏县裴介镇北端,地势平坦,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有“天府之村”的美誉。鲁因手工空心挂面相传由鲁因村张氏先祖张正明朝永乐年间带入,迄今约600余年。鲁因手工空心挂面选用优质小麦粉,用食用盐和水和…
“酱玉瓜”制作技艺
临晋“酱玉瓜”是以临猗玉瓜和优质面酱为原料腌制而成的一种酱菜。临晋镇地处临猗县西部,属温带气候,四季分明,黄土沙壤,雨量适中,非常适合地黄瓜的生长。同时每年夏季光照充足,有利于传统甜面酱的晒制,为酱玉…
桑罗酒制作技艺
桑落酒是我国传统历史名酒,产于山西省永济市。关于桑落酒起因,当地有两种传说:一是在古蒲州城外东南5华里土龟塬后土祠下有个桑落泉,因用此泉水酿酒,所以起名桑落酒。另一说法是,蒲州有酒坊名曰桑落,坊内有井…
闻喜剪纸
闻喜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品分为花卉、禽鸟类、昆虫、十二生肖类、龙凤、人物、山水云石、对称折叠、吉祥福寿、装饰类和时政长卷类。各类剪法因画面不同而手法各异,色泽上又分单色剪纸、染色剪纸、拼色剪纸和…
永乐桃木雕刻技艺
芮城县永乐镇桃木雕刻技艺源于道教,后传于民间,以家族作坊发展流传至今。芮城县位于九曲黄河秦、晋、豫三省交界处,永乐镇(原永乐宫旧址)“吕公祠”在县城西南20公里处,当地人笃信道教仙长吕洞宾故里出产的桃…
泥金笺画
泥金笺画是利用特殊的传统工艺将金箔贴在宣纸上,然后运用高超的绘画手法在泥金笺纸上绘出各种图案的艺术创作过程。它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特有工艺,以在画面上连接点金、描金、泥金、洒金和泥金纸上连接彩墨作画作…
夏县宫灯(柴森宫灯)
山西省运城地区的制灯历史悠久,最为著名的有夏县和新绛两地。据载,唐代薛村(属运城管辖)灯就已成为贡品进入宫廷,此后,这一带的制灯技艺薪火相传,不断创新。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推崇,夏县地区的宫灯产量大…
绛县布扎
布扎虎在绛县有悠久的历史,传说,晋文公坐车走于浍上,忽见车后有一个“虎首狸尾”怪物,便问大臣是何物,大臣说是“历山之神”,文公遂拜之。民间布扎虎作品深受传说影响,以虎和其他动物结合,制作出布艺作品,据…
芮城布艺
芮城传统布扎艺术流传于陌南镇一带,是以丝绸、棉布为主料,用丝线或小布料装饰而成,多做成小动物形状为衣服装饰,或制成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芮城布扎起源无考,当地流传两种说法:一是传言布扎麒麟是其最早形态,…
万荣面塑
万荣面人又称万荣面塑,是流传于运城市万荣、垣曲等地的民间手工艺品。我国古代很多地方流传着逢年过节时用面粉做“饽饽”、“枣花”、“月糕”、“面鱼”、“面羊”的风俗,这些面食一般是作为蕴含祝福意义的食品或…
走遍运城市
山西省民俗与文化
平陆民俗与文化
新绛县民俗与文化
万荣民俗与文化
永济民俗与文化
盐湖区民俗与文化
稷山县民俗与文化
绛县民俗与文化
闻喜民俗与文化
芮城民俗与文化
临猗民俗与文化
夏县民俗与文化
河津民俗与文化
垣曲民俗与文化
全部运城市民俗文化
运城市地名网
搜索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您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QQ:
2642104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3号
粤ICP备130019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