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津市
>
北辰区民俗文化
北辰区民俗文化介绍
赵堡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是我国六大门派太极拳之一,她发祥于河南省温县赵堡镇,素以乾坤正气和搏击风采威震武林,是武林中的珍稀拳种,曾受雍正帝“乾坤正气”御笔褒扬。历经岁月沧桑,以“硬如钢,软如棉,滑如鱼,黏如鳔”为重…
永新二十四式通背拳
永新二十四式通背拳形成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距今已有158年历史。当年,宜兴埠人温长勇在省隶武举大赛中摘取葵丑科武状元,荣获头等侍卫封号,可佩刀入宫,曾任山东青州营参将,咸丰皇帝下旨拨款建“状元…
宜兴埠永长高跷
永长高跷会建于清朝雍正年间,由赤盐滩(现东丽区)传入宜兴埠五街(村),由街(村)内德高望重者组织,村民自愿加入,非家族性组织。由于当时宜兴埠民间花会较多,又多以“永”字打头起名,故称永长高跷会,寓意着…
宜兴埠天津时调大数子
天津大数子,也有人称为“时调大数子”。因此,提大数子,就不能不提到天津时调。天津时调在清代被称为时兴小曲,后统称时调。正式命名为天津时调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改革“靠山调”而开始的。但也有专家考证,在…
宜兴埠诚音法鼓
宜兴埠诚音法鼓始建于清代乾隆末年(1790年),正值社会昌盛国泰民安时代,法鼓已从单独的酬神祭仪中分离出来,逐渐向民间群众娱乐活动过渡,并走向兴盛。古镇宜兴埠建于永乐二十年,与城区一河之隔,地理位置优…
闫记酱制品制作技艺
闫记酱制品制作技艺源于清光绪23年(1885年),自回民闫富生创立起历经五代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期间受战乱、解放后公私合营及文革等影响,闫记酱制品几经销声匿迹,但其制作技艺并未因此受到损失而是在…
王秦庄同议高跷
王秦庄同议高跷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当年由村内宋宝珍、柴庆祥、高凤林等人,组织聘请邻村(上蒲口村)刘庆云师傅授艺,建立同议高跷会,意为同商共议。会址在北仓镇王秦庄村东华佗庙内,四有围墙,内有厅房…
王秦庄少林功力拳
王秦庄村已有近300年的习武历史,清康熙末年(1720年),村内就曾有刘姓和景姓两家组成的保镖为主的习武会馆,习武人员达30余人,曾经威震一方。村民们也在劳动之余,习武健身,切磋武术技艺,王秦庄村成为…
上蒲口同乐高跷
上蒲口同乐高跷起源于清嘉庆21年(1816年),经海下(现津南区咸水沽镇)海乐高跷传教上蒲口村。同乐高跷兼文跷、武跷之精华,渔、樵、耕、读广泛参与。文跷主要以唱曲及简单动作为主,教授曲目20余首(目前…
穆氏传统戏法
穆氏传统戏法是由戏法大师穆文庆在20世纪20年代末创建的,它继承了民间戏法的特色,利用“声、光、电、化、物”等原理进行表演,在我国大江南北独占一孤,传承人杨晓亭、穆成玉、穆成科、郑少义、王文、王武、陈…
芦新河少林长拳
芦新河少林长拳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由刘兴安创立,历经百年传承至今。光绪年间,有为青年刘兴安亲历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肆意横行的场景,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但苦于无力,只好愤愤作罢,立志习武。于是他…
刘园祥音法鼓
刘园祥音法鼓会是乐舞结合的民间花会,始于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1年),会员多为当地居民。清代,天津法鼓因妈祖娘娘祭祀而盛行,每逢“皇会”,民间的法鼓会、乐会、鹤龄会、重阁会、中幡会、高跷会等,…
霍家嘴平音法鼓
霍家嘴平音法鼓始于清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原为庙中“娘娘出巡”随驾进香礼仪的半副銮驾。霍家嘴平音法鼓由仪仗队和乐队组成,表演形式分设摆(固定表演)和行会(行进表演)。设摆时看演奏者的表演…
韩家墅上善道乐
上善道乐是一门古老的道教音乐,俗称“老道经”。清同治年间,西方列强向中国大量输入 ,导致国人吸食成风,白银外流,国力日衰,民不聊生,偷、抢、, 、淫相继大量滋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韩家墅村志士忧国忧…
北仓随驾狮子
北仓随驾狮子建于清乾隆32年(1767年),是北辰区久负盛名的一道传统花会,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历经10代传承至今。北仓随驾狮子老会前身为“大鼓会”(始建于明朝永乐六年1408年),表演者头戴战盔…
走遍北辰区
天津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北辰区民俗文化
北辰区地名网
[第1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