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辽宁省
>
鞍山市民俗文化
鞍山市民俗文化介绍
台安民间故事
台安民间故事精彩纷呈,有风物故事、民俗故事、地名故事等七大类。尤其以地名故事最有地方特色,如《韭菜台的传说》《龙凤沟》《黑鱼汀的传说》等,最为耳熟能详,情节曲折回环,引人入胜,让人听得入迷。…
台安古建彩绘技艺
古建彩绘技艺在建筑物上绘制装饰画,起到美化、防水、延长建筑物寿命的作用。台安古建彩绘技艺兴盛于上世纪80年代,培养了一批具有精湛技艺的古建修缮和彩绘专业的能工巧匠,让美丽的艺术得以传承。…
台安糖画
糖画是许多人童年时光的美好记忆,台安糖画亦糖亦画,制作时糖画艺人用汤勺舀起熬溶的糖稀,在石板上飞快浇铸画出造型,而后粘上竹签,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即成,好看好玩又好吃。…
台安炖大鹅技艺
台安炖大鹅技艺,鹅肉赭红、肉烂脱骨、汤鲜味美,再放入土豆、粉条、酸菜、白菜等辅料,丰俭由人,美名远播,一想起是不是馋得淌哈溂子了。…
中医正骨疗法(海城苏氏正骨)
海城苏氏正骨拥有百年历史,由苏相良先生创立,二代传人以苏玉新为代表,三代传人以苏继承、苏纪武、苏纪权为代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苏氏正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技术和方法,丰富的经验积…
岫岩单鼓
岫岩单鼓是流传于岫岩民间的一种古老的祭祀习俗,俗称“烧香”。满族称为“旗香”,汉族叫“民香”。岫岩单鼓自明末进入岫岩以来,至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早期的岫岩单鼓,脱胎于满族先民女真人的“萨满”祭祀仪…
鞍山评书
鞍山评书是一种传统说唱艺术。评书之于鞍山是一种文化厚重的沉积。鞍山评书是以普通话为基础,具有豪、紧、动、热的艺术特色。语言口语化,风格豪放、质朴、热烈、明快,与本地百姓生活语言紧密结合,娓娓动听,引人…
岫岩满族民间刺绣
岫岩满族民间刺绣,是指流传于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满族群众中的刺绣艺术,是学习汉族刺绣的产物。以缎织物、纱、粗布为主,如绣花衣、绣花袄、绣花鞋等。刺绣绣法较多,有扎绣、缎绣、割绣、补绣、包绣、编绣等。具…
岫岩东北大鼓
据《岫岩县志》记载,东北大鼓在清末传入岫岩。清道光年间就有东北大鼓艺人在岫岩活动。当时最出名的大鼓艺人是杨福祥,书目多以传统小段为主。“山前美鹿山后狼,狼鹿结拜在山冈,狼要有难鹿来救,鹿要有难狼躲藏”…
岫岩皮影
岫岩皮影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石灰窑乡、哈达碑镇、偏岭镇、黄花甸镇、汤沟乡、兴隆镇、前营乡等十几个乡镇及周边地区,是岫岩古老的文化遗产之一。岫岩皮影繁衍生息在岫岩,但在辽东、…
千山寺庙音乐
千山的佛教音乐分诵经和器乐两个部分。器乐曲主要是笙管乐,其曲牌多与辽南民间流传的笙管曲相同,传统的诵经音调属于北方韵,历史悠久,目前尚不知其起始年代。北方韵是曲牌体音乐,其中多为唐宋时期流行的曲牌,如…
海城喇叭戏
海城喇叭戏,是以唢呐为主要伴奏乐器,以当地语言声韵,民歌格调为基础,吸收柳腔耍孩儿,义腔等外来腔和民歌、秧歌等融汇发展形成的民间喇叭戏声腔,属于柳子声腔体系。据1981年9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
海城高跷
海城高跷秧歌历史悠久,清代文献资料显示其可考的历史有三百余年。清末海城高跷日见成熟,形成一支职业半职业的艺人队伍。艺人们身怀绝技,各有千秋,故其传承谱系蔚为壮观。从1820年的第一代传人小金子、大来子…
海城皮影戏
是辽宁鞍山海城的特产。海城皮影戏俗称驴皮影。它是用驴皮刻制的人物外形,用灯光照射以表现故事情节的戏剧。皮影艺人边演唱边操纵,并伴以音乐伴奏。在过去的一定历史时期内深受海城老百姓喜爱。海城皮影戏属于河北…
岫岩满族剪纸
岫岩满族自治县地处辽东半岛北,东接凤城、东港,西临海城、盖州、营口,南连庄河,北与辽阳接壤。岫岩剪纸是富有艺术魅力的民间文化遗产之一。岫岩剪纸是岫岩满族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积累的民间文…
走遍鞍山市
辽宁省民俗与文化
岫岩民俗与文化
海城民俗与文化
千山区民俗与文化
立山区民俗与文化
铁东区民俗与文化
铁西区民俗与文化
台安县民俗与文化
全部鞍山市民俗文化
鞍山市地名网
[第1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