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民俗文化
徐州市十大民俗文化
1.
徐州老同昌
老同昌即徐州市老同昌茶叶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近八十年历史的老字号茶叶专业公司,1993年被国内贸易部认证为“中华老字号”。其前身是老同昌茶庄,它始建于1927年。如今“老同昌”已在市县设立18家连锁店,经营高、中、低档花茶、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普洱茶、保健茶、名优礼品茶、精美陶瓷、紫砂茶……
2.
丰县吹糖人
吹糖人,行话称“捧虚”意为“一本万利”的买卖。古谚云:“七十二行,不如敲锣卖糖”。相传,在唐代以前就有这项民间手工技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吹糖人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在民间延续不断,世代相传。丰县有这样一种传说:古代有一老艺人,膝下有三子,老艺人一生精通各种糖艺,但也没有积攒下什么家产,年老以后分别传……
3.
江苏柳琴戏
柳琴戏扩展(江苏柳琴戏),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柳琴戏亦称“拉魂腔”,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鲁南、皖北、苏北一带。最初是由单人或者双人表演的民间说唱,即艺人所称的“唱门子”或“跑坡”。后用柳叶琴伴奏,并且增加了行当,丰富了剧目,又吸收了同地域的曲艺、民歌小调的音乐元素……
4.
铜山北派少林拳
铜山北派少林拳历史悠久,起源于清朝,乾隆25年(1761),河北沧州徐太清带艺皈依河南嵩山少林寺,师从寺僧痛禅上人,精修少林拳7年。他为人正直,匡扶正义,为民除害,打死了沧州恶霸“罗阎王”,为避难全家出走,于乾隆36年(1772)开始隐居于徐州西南三十里的焦山,开荒辟地,以务农习武为生,至六世祖徐兴……
5.
汉王拔剑泉和马扒泉传说
汉王拔剑泉和马扒泉传说,江苏省省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策马来寻拔剑泉,汉王遗迹尚森然,一泓暗泄碧峰外,百丈晴拖绿树边,溜响消残龙战气,芒寒微动灞陵烟,鸿沟寂寞乌江冷,不信清流此地偏”。这首题为《拔剑泉》的古诗是清乾隆33年间,一位名叫邵大业的徐州知府写下的。汉王拔剑泉……
6.
沛县汉宴十大碗食俗
沛县汉宴十大碗食俗,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由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申报。“汉宴十大碗”是流传于沛县的特色饮食,传说起源于东汉初年。沛县汉宴十大碗可分为官府、民间两种版本。官府的用料考究、做工精细,用于招待过往官员及达官贵人;民间的十大碗,则因陋就简,主要用于婚丧嫁娶时款待……
7.
彭祖庙会
彭祖庙始建于何时,众说纷纭。彭祖庙会始于宋代直到明、清繁华依旧,再加上前来彭祖庙烧香祀拜的人很多,庙会一直兴盛。“文革”间,由于破“四旧”,后又因煤矿塌陷,原老庙没有幸存,从此庙会也中断。1993年徐州市政府刘瑞因副市长亲自抓,并斥资把老庙址迁至南500米处重建彭祖庙,当年三月三彭祖庙会又重新恢复,……
8.
马庄灯俗
元宵节(马庄灯俗)是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第四批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面灯为特色的马庄民俗灯会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马庄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传统民俗文化的变迁,也向游客展现马庄浓厚的民俗文化魅力。“和面时要加一些盐,这样就能保证制作出来的面灯不会塌,还要放油让面灯更加具有光泽。”村民刘彩云从1……
9.
铜山面塑
铜山面塑,徐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它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铜山面塑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广泛分布于徐州各地区,其中在黄集镇范楼村更是苏鲁豫皖接壤地区远近闻名的“面塑村”,全村200多……
10.
六步架大洪拳
六步架大洪拳,江苏省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古城丰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尚武传统悠久。数百年来,众多武术流派在传承不息,六步架大洪拳正是发祥于此,它以独特的魅力在丰县武术中独占鳌头。丰县六步架大洪拳传入,始于清朝·嘉庆年间(1799年)。时有禁卫军武教头李……
走遍徐州市
江苏省民俗与文化
邳州市民俗与文化
新沂市民俗与文化
丰县民俗与文化
铜山区民俗与文化
睢宁县民俗与文化
沛县民俗与文化
贾汪区民俗与文化
泉山区民俗与文化
云龙区民俗与文化
鼓楼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徐州市民俗文化
徐州市地名网
全部徐州市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