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民俗文化
常州市民俗文化介绍第8页
孟郊与游子吟的故事
唐代孟郊《游子吟》的故事,以民间文学形态在溧阳市南渡镇旧县村传承千百年。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清河桥)人。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饱读诗书的进士孟郊于东都洛阳应铨选为溧阳县尉。在任四…
祠山庙会
祠山庙会是一种由民间祭祀仪式演变的习俗,源起于溧阳市社渚镇河口村及周边,传承至今已有400多年。早年,河口有祠山庙,祭祀古代为民治水功神祠山张渤。相传明朝朱元璋登基后,下旨在江南建360座祠山庙,并依…
老人山程氏骨伤疗法
金坛老人山程氏骨伤疗法老人山程氏祖传骨伤疗法是江苏著名的中医骨伤科世家,已有130多年的历史。程氏家族世代习武,在练武过程中经常伤及筋骨,因当时的医学不发达,程氏先人便找来各种草药疗伤,慢慢摸索出了一…
焦尾琴传说
焦尾琴传说是流传在溧阳观山、黄山湖一带民间的口头文学,源自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蔡邕惜木制琴的佳话。蔡邕早年拒朝廷征召之命,后被征辟为司徒掾属,任河平长、郎中、议郎等职,曾参与续写《东观汉记》…
横山桥百叶制作技艺
豆腐制品制作技艺(横山桥百叶制作技艺)百叶古时称“千张”,为民间供神敬佛、祭祖祈福必用之物,现为寻常百姓日常佳肴之一。横山桥百叶烹饪成肴,淡黄似奶,鲜嫩柔软,食而不腻,肥而爽口,百吃不厌,早于明清时期…
常州梨膏糖制作技艺
梨膏糖产生于唐代,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常州府志记载,宫廷古方梨膏糖于清咸丰年间(1854年)传于常州,逐渐发展。清宣统年间至民初,常州梨膏糖制作异常红火,盛极一时。叫卖梨膏糖,唱小热昏,成为当…
常州龙泉印泥制作技艺
始创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的常州龙泉印泥,与杭州西泠印泥、福建漳州八宝印泥鼎足而立,历史上被称为中国三大印泥瑰宝。龙泉印泥最初为常州秀才刘文高所创制,对药材极为熟悉的他,曾用了两年时间改善…
常州乱针绣
常州乱针绣是苏绣的一个重要流派,亦称“正则绣”、“锦文绣”,生发于常州已逾百年,并流布于江苏各地。该项目系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传统美术类。常州人种植桑麻,生产丝绸的历史久远。至清…
龙舞(直溪巨龙)
龙舞扩展(直溪巨龙),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直溪巨村舞龙起源于元末明初,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朝开国功臣刘基(刘伯温)在巨村坐塾馆任教时,曾潜心研究天象地理,为辅…
常州梳篦
常州梳篦,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木梳、篦箕是两种器物,简称梳篦,古代称为“栉”。常州梳篦制作技艺形成于东晋,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清乾隆年《常州赋》载:“削竹成篦…
常州留青竹刻
竹刻扩展(常州留青竹刻),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常州的留青竹刻是通过浅刻技法,利用薄薄的竹青和衬托竹青的红色竹肌,来表现自然的千态万物、生动的人物形象及书法的神韵。留…
金坛刻纸
剪纸扩展(金坛刻纸),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金坛刻纸是在宋代民间灯笼、纸扎、门笺等民俗剪纸装饰基础上发展而来,成熟、盛行于明清时期。主要流传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地区。解放后,…
金坛封缸酒传统酿造技艺
酿造酒俗称“黄酒”,系以稻米、黍米、玉米等为原料,淘洗、蒸熟、淋净后以白曲和酒母为糖化发酵剂,加入江曲、优质水,发酵后酿成熟醪(浊酒),再经压榨、泼清、沉滤等工序而最终制成。酿造酒色黄,清亮透明,香气…
孟河医派
孟河医派是明末清初源自江苏省常州市的一大地域性医学流派,以费、马、巢、丁四大家为主要代表,清末民初在全国影响很大,其高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勇于创革新中医教育,为中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常州八宝菜粥
常州江南八宝菜粥是在腊八粥的基础上传承而来的。“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亦称“腊八节”,常州民间素有吃腊八粥的风俗。早在三千年前,华夏先民就在秋收冬藏后,用猎取的禽兽和生产的谷类举行“腊祭”,祈福消…
走遍常州市
江苏省民俗与文化
天宁区民俗与文化
溧阳市民俗与文化
武进区民俗与文化
金坛区民俗与文化
钟楼区民俗与文化
新北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常州市民俗文化
常州市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