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省
>
绍兴市民俗文化
绍兴市民俗文化介绍第11页
浦桥潮神节
浦桥潮神节是纪念治水功臣陈贤(陈老太公)的节会。在嵊州,大小村落都建有陈老太公庙(也叫陈侯庙),而鹿山街道浦桥村的陈侯庙规模最大、香火最盛。因为陈老太公系嵊州鹿山街道浦桥村人,名叫陈贤,字希文,号恺山…
紫砂壶烧制技艺
紫砂又称“紫砂陶”,嵊州紫砂其前身为“老协兴陶厂”建于清乾隆年间崇仁镇赵马村,而后改称“复兴窑厂”,解放后更名为嵊县陶器厂。主要生产粗陶缸、钵、盆为主,因烧制的产品坯体呈紫色。70年代初开始研制紫砂产…
崇仁古村落营造技艺
崇仁古镇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原名杏花村,北宋熙宁年间,受皇帝册封的裘氏从婺州分迁此地,裘氏以崇尚仁义为本,故名其地为崇仁。自南宋以来,人才辈出,单裘氏一族,就有4个进士,38名举人,仕宦者几十人。崇…
嵊州灰塑
灰塑又名堆灰,是从砖雕和泥塑两种技艺派生出来的一种室外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在唐朝就已经存在,以明清两代最盛行。内容有山水、花卉、鸟兽、人物、书法等,多以祠堂、庙庵、寺观和豪门大宅的装饰之用。灰塑工艺精细…
嵊州根雕
嵊州根雕,据艺人朱仲贤(1935年生)忆述,均受开元周喜老(1912年生,已故)根雕艺术影响,从上世纪70年代家庭作坊始,逐渐形成新兴产业。嵊州根雕,利废成宝,点木成金,利用天然奇木,按天生形态加工,…
嵊州泥塑
嵊州泥塑从历代寺庙中塑造的众多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神像中,反映出了民间艺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在全国著名工艺大师柳荫多次回乡指导、辅导下,泥塑艺人人才济济,许多作品如宓风光《中国戏曲百脸谱》、《中…
越王剑古法铸造技艺
越王勾践剑的主要的成份是青铜和锡,还含有少量的铅、铁、镍和硫等,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在精密磨床生产的产品相媲美。越王剑古法铸造技艺技艺采取失蜡法和泥范法都离不开一…
藕粉制作技艺
藕粉是久负盛誉的传统滋养食品,营养价值丰富,药疗作用也较好,味道鲜美,入口香甜,老少皆宜。绍兴是江南水乡,种植莲藕、制作藕粉已有2000多年历史,柯桥区的柯岩街道、齐贤镇以及越城区的东浦等镇都有种植莲…
扯白糖技艺
扯白糖起源于明朝年间,曾经在江浙一带颇受欢迎,也很常见。扯白糖在上海被称作麦芽糖,是用饴糖(麦芽糖)与白糖溶解后熬成拔丝状,然后趁糖还未硬化时拉扯而做成的一种糖果。由于在糖中融入了清淡而有鲜味的饴糖,…
孟大茂香糕制作技艺
孟大茂香糕是清朝皇宫的八大贡品之一,科举时代,浙东考生赴京应试,常以香糕作干粮,故又有“进京香糕”之美誉。孟大茂制作香糕始于清嘉庆12年(1807)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孟大茂香糕创始人是一位糕店…
木杆秤制作技艺
木杆秤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测量工具,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有人认为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在民间开始使用木杆秤了,但根据现有文献和实物资料,只能推知在东汉早期(公元一世纪),木杆秤就已经作为商…
绍兴传统木船制作技艺
《淮南子·齐俗训》记载:“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据《竹书纪年》载:魏襄王七年(前312)四月,“越王使公师隅来献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万。”足见当时越地造船业的发达。绍兴水乡密布的河网织就了浙…
接骨伤膏制作技艺(嵊州裘氏)
裘亦海,主治中医师,师承习医,师授熟研歧黄绝技,学成后72年创办崇仁镇卫生院,积极开展传承中医中药,采用内外兼治,将炼制的接骨伤膏为嵊州西乡崇仁、北山、甘霖、长乐等地区病人广泛应用临床,得到了群众的好…
绍派伤寒疗法(傅氏疗法)
傅氏伤寒疗法是以“泄、清、透、开、补”辩治五法为手段治疗热症伤寒的传统中医疗法,为绍派伤寒疗法的重要代表之一,在治疗伤寒症上独树一帜,并被中医界广泛认可,在绍兴西部地区享有盛誉。绍兴地处江南水乡,气候…
骆氏化脓灸
骆氏化脓灸是艾灸直接灸以灸养结合、灸必气至、疮必化脓拨毒为基本特征的一种传统疗法。绍兴地处水乡,气候寒湿,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病多风寒。因此,治疗风寒湿痹等疾病见长的“骆氏化脓灸”逐渐…
走遍绍兴市
浙江省民俗与文化
越城区民俗与文化
上虞县民俗与文化
诸暨市民俗与文化
嵊州民俗与文化
柯桥区民俗与文化
新昌县民俗与文化
全部绍兴市民俗文化
绍兴市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