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省
>
绍兴市民俗文化
绍兴市民俗文化介绍第15页
诸暨西路乱弹
诸暨乱弹又名“西路乱弹”,是浙江省以演唱乱弹为主,常与杭嘉湖水路班合流,兼演徽戏、梆子和少数调腔剧目的多声腔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演员多为诸暨艺人,主要流行诸暨周围一带,如杭州、绍兴、金华等地区的部分县…
绍兴宣卷
绍兴宣卷系具有宗教色彩的唱说文艺,主要用于祀神祈福。自唐以来即有,至清代发展成为曲艺。宣卷的唱本,即卷本,通称“宝卷”。艺人在演唱时,置卷本于桌,照本宣唱,故称宣卷。绍兴宣卷的卷本,总数百本左右。宣卷…
绍兴词调
绍兴词调,又称花调、话词,是由盲艺人说唱的古老曲艺品种。盲人说唱,在绍兴渊源颇古,南宋时绍兴诗人陆游有《剑南诗稿校注卷三十三·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诗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
徐文长故事
徐文长(1512-1593年),名渭,字文长,号青藤,浙江山阴(今绍兴)人。他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戏剧家。徐文长的一生坎坷不幸,正是他坎坷的经历造就了他个性中既有幽默诙谐、爱国爱乡、蔑视权…
绍兴石桥营造技艺
绍兴石桥营造技艺是杭州省绍兴市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之一。绍兴最早的桥梁,见之于史籍记载的为灵汜桥,始建于越王勾践之时。此后,历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至清,代有新建,代…
黄泽戏剧服装制作技艺
黄泽镇的戏剧服装制作,与150多年前流入该地的“目莲戏”有着历史渊源。早在上世纪30年代,黄泽镇前良村已有目莲戏戏班,镇上有位叫田舍旺(已故)的,为适应目莲戏班办起一家自己姓名为店号的“田舍旺”戏剧服…
西施传说
西施居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象征。西施传说的发端地——浙江省中北部的诸暨,曾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古都。西施传说产生于春秋末期,起源于民间口头讲述,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墨子》和《孟子》等…
嵊州吹打
嵊州吹打起源于民间的庙会活动。据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嵊州就有“村民社赛”、庙会祭祀活动。千百年来世代相传,到明代中叶,境内村村有庙有祠堂,庙堂之中又有戏台。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嵊州民间音…
新昌调腔
新昌调腔是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又名掉腔、绍兴高调、新昌高腔,以新昌为中心,流布于浙东绍兴、萧山、上虞、余姚、嵊县、宁海等地。它被认为是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惟一遗音。清初,新昌调腔进入全盛期…
绍兴平湖调
绍兴平湖调,简称“绍兴平调”,曾称“越郡南词”,创始于明代初叶,清代初期已盛行,以文人士大夫自娱自乐为主。曲种因所唱曲调【平湖调】而得名。1953年,应华东戏曲研究院之邀,艺人史实父、钱大可等赴上海举…
绍兴莲花落
绍兴莲花落,是以绍兴方言说唱,现为浙江现存主要地方曲艺之一。据《绍兴市志》卷36第五章,“曲艺”第三节记载:绍兴莲花落起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当时有绰号称“长手指甲”的张姓艺人,自家乡“下三府”(今…
大禹祭典
大禹陵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的会稽山。《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称:“禹因病亡死,葬会稽。”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确定,禹在位10年葬于会稽时为公元前2062年,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大禹陵是全国祀禹中心…
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许多省、市、地区,它发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嵊县一带,清末在曲艺“落地唱书”的基础上吸收余姚滩簧、绍剧等曲种、剧种的剧目、曲调、表演艺术而初步成型,当时称为“小歌班”或“的笃班…
王星记扇
绍兴自古是制扇名邑,至明代,绍兴制扇业已相当兴盛,主要集中在绍兴城内及嘉会、兴浦、周家桥、州山等地。以周家桥一带为最盛,素有“扇窝”之称,其十有八九的农户均为制扇户,盛时扇作坊不下四、五百家。而绍兴王…
走遍绍兴市
浙江省民俗与文化
越城区民俗与文化
上虞县民俗与文化
诸暨市民俗与文化
嵊州民俗与文化
柯桥区民俗与文化
新昌县民俗与文化
全部绍兴市民俗文化
绍兴市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