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省
>
台州市民俗文化
台州市民俗文化介绍
刘阮遇仙
刘阮遇仙是古老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刘晨、阮肇入山遇仙结为夫妇的事。整个故事并没有什么怪异色彩,而是洋溢着浓厚的人情味。叙述细致动人、委婉入情。特别是仙女们的音容笑貌显得逼真动人。长期以来,这一故事广为…
戚继光抗倭传说
戚继光是我国明代中叶杰出的军事将领和民族英雄,他戎马一生,曾任台州、金华、严州参将,其中驻守抗倭前线台州七年有余,与名臣谭纶携手御敌,带领戚家军获得九战九捷的辉煌战绩,肃清了浙江境内倭寇,彪炳史册,流…
路桥气象谚语
路桥气象谚语是流传于浙江省台州市的民间谚语,是当地民众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是劳动人民实践和智慧的结晶。浙江省台州路桥地处东南沿海,常有- 侵袭,农民为此叫苦不迭。以林志尧为代表的当地农民从一场…
天台山佛教音乐
天台山佛教音乐以佛教天台宗音乐为代表,是天台山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公元五世纪时,天台宗创始人智岂页(智者大师)(538-598),在形成独立、完整的天台宗哲学思想的同时,为了使由他制定并口传心授的…
坎门花龙
坎门花龙是浙江省玉环县坎门渔区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是一种富有渔乡风格的布龙,以大幅度跳跃和“龙绕柱”为其主要特色。当地民众又称其为“滚龙”或“弄龙”。坎门花龙在海滩上绕柱是坎门渔区特有的地域性汉族民俗…
三门道情
三门道情形成于清代,长期以来作为民间艺人谋生的一种手段,根植于农村人民大众之中。三门道情曲调高亢豪放、激越明亮、颇具海洋的大气和高山的灵气,以一人或多人演唱,唱者手击道情筒和竹板,伴以节奏,边击边唱,…
三十六行说唱
仙居三十六行说唱表演,是歌颂劳动、赞美劳动以说和唱为主体的曲艺表现形式。主要流行分布在仙居县的厦阁镇、安岭乡。说唱与扮相基本保持着原始韵味和风貌,为仙居所特有。唱词和说词多为方言和地方小调,有浓郁地方…
黄岩漆金木雕
黄岩漆金木雕是集木雕、彩漆和贴金等工艺为一体的传统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据《台州地区志》记载,黄岩木雕始于南朝时期,盛于明清,广泛应用在佛像制作、民间建筑和家具上。漆金木雕品既是欣赏品…
香沉木雕
仙居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非常适合香柏、香樟、香榧等树木生长。仙居建县历史教早,文化积淀深厚,各类人才辈出。同时,仙居在历史上处浙东南盐道的水陆交汇处,经济与文化交流频繁…
天台传统纺织技艺
苎布,是以苎麻为原料织成的布,又名麻布,由于过去用于制作夏天服装和蚊帐,故又称夏布。浙江省天台县,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说,历来以出产优质苎麻著称,“南山苎麻”更以纤丝长、韧性好早在宋代就已闻名遐迩…
章氏伤科
清嘉庆初年,黄岩焦坑乡江田村村民章正传,身材愧悟,爱好习武,擅长拳击,性格豁达豪爽,好结交四方朋友。清道光三年(1823年),一位河南少林寺僧人因打抱不平而过失犯下命案。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这位和尚逃…
蒋家山接骨医术
蒋家山接骨医术,是蒋氏祖上于清乾隆后期,从福建泉州南少林寺学习的接骨医术,结合临床实践经验,逐渐积累而成的。它是民间传统接骨技艺在临海的遗存,闻名台州六县。在清代、民国时期,凡骨外伤病人前来此村就医治…
二月二灯会
“二月二灯会”是台州市黄岩区西山区宁溪镇一带群众的民间传统节日,相传始于南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全国各地的灯会一般都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举办,而宁溪的灯会活动却在二月初二举办。“二月初二”是中国许…
送“大暑船”
椒江葭沚是一个位于台州湾内的古老渔镇,这里的渔民千百年来以出海捕鱼为名。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当地富绅黄楚卿出资建起了规模宏大的五圣庙后,每年逢“大暑”这一天,此地渔民便都要举行“送大暑船”的习俗活动…
上鲍木偶戏
上鲍木偶戏系布袋木偶,又称独脚戏,只有木偶头部,没有下身.一般由二人操纵表演.在一张八仙桌上放蔑箱,竖插扁担,小舞台挂其上.主艺人坐箱子上,右脚踏大锣、小钹,右手打小鼓、小锣,左手食指套木偶头部、大拇…
走遍台州市
浙江省民俗与文化
温岭市民俗与文化
临海市民俗与文化
黄岩区民俗与文化
仙居县民俗与文化
天台县民俗与文化
椒江区民俗与文化
路桥区民俗与文化
三门县民俗与文化
玉环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台州市民俗文化
台州市地名网
[第1页]
[2]
[3]
[4]
[5]
[6]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