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省
>
台州市民俗文化
台州市民俗文化介绍第4页
打镴壶
打镴壶,即指以锡为材料,经熔化、浇板、裁剪、敲打、接缝、抛光等一系列工序,手工制作茶壶、酒壶、尿壶、暖锅、汤婆子及蜡台等镴制器皿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分布于新河等各大集镇。打镴壶历史悠久,在婚嫁、祭祀等…
温岭提线木偶戏
提线木偶戏,即用木偶来表演的戏剧。木偶,古代叫傀儡。表演时,艺人手提木偶,边操作边念唱,通过对每个木偶24条以上线的“挑”、“勾”、“甩”来表现木偶的各种动作和形态。提线木偶戏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表演艺术…
温岭洞房经
温岭“洞房经”是存在于温岭各地的传统习俗。唱“洞房经”是我国东南地区具有典型特征的婚俗文化现象,它与古吴越和百越文化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洞房经”包括“念傧相”和唱“洞房经”两个部分。整个婚礼仪式都伴…
陈氏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是指流传于温峤镇上保村陈佩德家的手工印刷工艺。十一世纪中叶,北宋的毕昇以泥为材料制成字模,发明了活字印刷。从此,活字印刷术一直传承了上千年,所用的字模由泥模改为木模,再由木模改成后来的铅字,印…
远景舞九狮
舞九狮是松门镇远景村传统的灯舞项目,由近三十人组合,类似舞龙。所谓九狮,即一头母狮和八只小狮子,外加一头麒麟、一个棒球、两个排灯、两盏大红灯和一支锣鼓队。舞九狮的伴奏系民间打击乐,以狮子锣鼓为主。据老…
戥秤制作
戥(deng)秤,一种小型杆秤,是古时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材和香料的精密衡器,堪称我国古代度量衡器中的奇葩。最早的戥秤产生于宋代,至明、清两代,戥秤制作技艺达到高峰。清末民国初期,由于政局动荡,…
中医正骨疗法(章氏骨伤疗法)
章氏骨伤科始创于清道光三年(1823),至今已180余年。传承七代,在正骨手法、中药内服外敷、杉树皮固定治疗风湿痹痛、骨折筋伤等骨伤疾病独树一帜,形成理论体系,成为骨伤科的一大流派之一。清道光初年,章…
石桥头米塑
石桥头米塑是指分布在石桥头镇,用米糕捏制各种动物(俗称糕人糕马)的手工技艺。石桥头米塑的具体作品有:麒麟、狮子、独角兽、白象、老虎、狮子吼、犀牛、獭豺和十二生肖中全部动物造型。石桥头米塑历史悠久,在当…
石桥头八蛮舞
八蛮舞是流传在石桥头镇的一种民间灯舞,俗称“滚八蛮”。八蛮即八兽:麒麟、狮子、老虎、独角兽、赖豺、白象、犀牛和狮子吼。石桥头街元宵迎灯历史久远,民间灯舞“滚八蛮”是当地元宵灯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流传…
温岭石雕
温岭石雕是指分布于温岭,以花岗岩、青石为主要材料,以仿古建筑和大型建筑为主要内容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技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温岭石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温岭人文特征和时代精神。据《温岭…
邱家岸锣鼓
邱家岸锣鼓是流传在横峰街道邱家岸村的民间打击乐。原专为舞狮伴奏,后用于舞龙伴奏、喜庆典礼、舞台表演等。清代末年(约在1910年间),邱家岸农民自发组建舞狮队,每年春节期间,在本地及邻近乡村开展活动。舞…
温岭海洋剪纸
温岭海洋剪纸是流传于石塘和太平两个区域,以海洋文化为主要题材的民间剪纸艺术。温岭海洋剪纸历史悠久。过去温岭人逢年过节、建房上桁、婚丧嫁娶等都要剪、贴纸花。剪纸较早有据可查的是释云兰和释月行两位师太。目…
大奏鼓
大奏鼓是流传在石塘镇箬山一带渔区的民间舞蹈。大奏鼓舞蹈动作粗犷而滑稽,边奏边舞,舞者全为男性,服饰打扮却是女性,在汉族舞蹈中不多见,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据福建《惠安县志》和《琅轩陈氏宗谱》载,箬山陈姓…
王氏大花灯
王氏大花灯制作是分布在石桥头镇上王村的一种特大型彩灯扎制技艺,大花灯主要用于元宵迎灯活动,早在清末民国初就以“高、大、精”而名闻台州六县。王氏大花灯制作历史悠久,据传始于康熙二十年。现存石碑《两保碑文…
天皇花鼓
天皇花鼓是流传在泽国镇天皇村的一种舞蹈性民间曲艺。天皇花鼓原本是一种专为乞讨而演唱的行当,后逐渐演变为庙会、或红白好事凑场面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一直流传至今。天皇花鼓的表演者为一男一女,男的头系羊角巾…
走遍台州市
浙江省民俗与文化
温岭市民俗与文化
临海市民俗与文化
黄岩区民俗与文化
仙居县民俗与文化
天台县民俗与文化
椒江区民俗与文化
路桥区民俗与文化
三门县民俗与文化
玉环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台州市民俗文化
台州市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