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省
>
台州市民俗文化
台州市民俗文化介绍第5页
殿下莲花
殿下莲花是流传在大溪镇殿下村、桥外村一带的民间曲艺。殿下莲花的表演形式是8-10人走唱或站唱,演唱时由一人领唱(俗称放调)众人帮唱,演唱时放调者两手执短鞭,帮唱者各执一件乐器,有:长鞭、碰铃、盆、碗、…
松门白鲞制作技艺
松门白鲞,即生产于松门镇由新鲜大黄鱼作原料精制而成的黄鱼鲞。有关黄鱼鲞的记载,最早见于周代阖庐十年(公元前505)。据清人王克恭引《吴地记》记载“吴王归,思海中所食鱼,问所余,所司云:‘曝干’。王索之…
陈氏微雕
陈氏微雕是指太平街道陈世君的微雕技艺。陈氏微雕的作品有:《党的十四大报告全文》(4万余字)、《八届人民政府工作报告》(2万余字)、《南巡讲话》、《中国妇女状况白皮书》(赠送世界妇女大会)、《唐诗三百首…
石夫人的传说
石夫人传说流传于温岭、黄岩一带。传说中的石夫人是海边一个穷寡妇,她在赶集中认识澄江边来的石陀人,彼此相爱。为了摆脱有歹心的族长,她在雨夜中背着女儿逃奔,去找石陀人。路过五龙山时,鸡鸣天亮,无法隐身,一…
硬气功“钉山打石”
硬气功“钉山打石”是吴宝庆师傅的拿手绝活。就是运足气功后,人仰躺,背脊紧贴在一块特制的钉板上(钉板即钉满铁钉的木板,约50厘米见方、2厘米厚,其上钉有200多枚5寸铁钉,钉头露出4厘米多,俗称钉山)。…
温岭洒尺调
温岭洒尺调是流传于温岭市的一种民间曲艺。它与道情、排街、花鼓等一样,原先都是为了行乞而唱的,解放前盛行。洒尺调包含曲调和唱词。洒尺调的曲调有时激昂高亢,有时娓娓温柔,并有男调、女调,硬腔、软腔之分,有…
温岭陈氏船模制作
温岭船模制作是指分布于石塘镇以陈祥荣的陈氏木船作坊等为主的木船制作技艺。陈氏船模既有古代的船模,又有现代和当代的船模,并且还造有目前台州范围内最大的船模。在石塘镇,从事船模制作业的个人作坊还有姜爵清、…
拜堂赞
拜堂赞也称念傧相,是存在于温黄平原的一种独特的婚礼文化现象,在新河、箬横、滨海、松门等地较为盛行,有着悠久的的历史。即便在万花纷谢的“文革”期间,它还能一枝独秀,喷吐芬芳。此传统婚礼形式独特,共分为三…
矿工号子
矿工号子是分布于长屿石矿矿区的劳动号子。有着悠久的民间传承,至今仍在延续。长屿石矿位于新河镇西部,千百年来以生产优质建筑石材而名闻省内外,素有“石板之乡”之美称。自古来,当地居民建房均采用当地生产的石…
温岭根艺
根雕艺术是一门以树根为材料的古老而又富于创造的传统造型艺术。温岭根雕艺术主要分布于太平、温峤、松门和泽国等地。台州根雕艺术始于清末,兴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初,以王曼卿为会长的“台州地区根雕协…
石塘小人节
石塘小人节是石塘、箬山一带,在七夕当日为16岁以下儿童向七娘妈祈愿的节日。该节日具有明显的闽南文化特性,与台南、高雄等地供奉织女“七娘妈”彩亭相类似。石塘先民于300多年前从闽南迁入,此习俗随之落地生…
温岭道情
温岭道情是指分布于温岭市范围内的说唱结合以唱为主的曲艺形式。道情艺术是民间曲艺形式中的一个类别,渊源于唐代道教的“道曲”,以道教事故为题材,宣扬出世思想。南床时开始用渔鼓和筒板为伴奏乐器,因此叫“渔鼓…
泽国三月三庙会
泽国三月三庙会,亦称迎赛会,历史悠久。传说明末崇祯年间,有舅甥俩上京赴考途径泽国惠通庙,偶然发现井水有毒,极力劝说乡民不信,舅舅跳井阻拦,被人拉上来已是全身发黑中毒身亡,外甥见状即昏死在身旁,这天农历…
温岭工艺草编帽
温岭工艺草编帽是利用天然的植物纤维为材料,经拧、缠、勾、编、钉、缝等几十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具有传统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温岭的草编工艺始于清代中后期,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温岭的草编帽就已远销国外。目前,省…
新前武术
黄岩新前武术活动源远流长,始于清乾隆五年(1739),至今已有270年的历史。当时有一位身怀武艺,深谙武术之道的游方和尚来到新前定居,并设帐授徒,代代相传。民国时学有成就的有七老本(牟村)、仁标和尚(…
走遍台州市
浙江省民俗与文化
温岭市民俗与文化
临海市民俗与文化
黄岩区民俗与文化
仙居县民俗与文化
天台县民俗与文化
椒江区民俗与文化
路桥区民俗与文化
三门县民俗与文化
玉环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台州市民俗文化
台州市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