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浙江省
>
台州市民俗文化
台州市民俗文化介绍第6页
天台皇都南拳
【天台皇都南拳】天台县皇都南拳,主要流传于天台皇都,起于杭倭,民间又称狮子拳,它将民间舞狮子、狮子盘洞等艺术表演融入到拳中,并在拳术表演中配以锣鼓伴奏。皇都南拳主要包括徒手拳和武械拳两个部份,徒手拳有…
十八罗汉
民间舞蹈十八罗汉源于南北朝时期“18强盗皈依佛门”的故事。相传十八位强盗天良不泯,经神仙点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此造福人寰。所以十八罗汉表演旨在劝人从善行走正道,是一种娱乐和哲理交融的舞蹈表演艺术。…
黄岩翻簧竹雕
“黄岩翻簧竹雕”是我国竹刻工艺品中的主要品种,也叫“贴簧”、“竹簧”、“反簧”。黄岩翻簧,起源于清同治年间,据资料查考,由民间竹刻艺人陈尧臣所创。其工艺将毛竹去节去青,留下竹簧,经煮晒压平,胶合或镶嵌…
金漆造像技艺
天台山金漆造像技艺是天台民间艺匠早已应用的一门神秘的传统手工技艺,流传了两千多年。天台山是佛宗道源发祥地、道教南宗祖庭,是中、日、韩三国佛教天台宗发祥地,对中外金漆造像艺术曾作出重大贡献。“金漆造像技…
拷绢手工技艺
据《台州文化发展史》《台州文化概论》《黄岩县志》记载:南宋嘉定(1208)年间,黄岩丝织品有罗、绫、绢、纱、绉、紬。并以“台绢”为名产,与玉版纸、台柑、台蕈、姜干并列为朝廷贡品。拷绢坚润胜于纺绸,绢面…
临海词调
临海词调又称台州词调、才子词调,是台州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由南词、昆曲和民间小曲等曲种的声腔、音乐,结合本地方言,逐渐演变而成,曲调以“词调”为主,分散板、中板、流水板等,唱词所用的语言道白,均为台州…
皤滩盐埠商号和民居建筑艺术
皤滩在历史上曾是一座繁华的古镇,也是台州通向内地的重要河埠。在历史的变迁中,这里遗下了大量的古迹,其中以街道和民宅建筑最有特色,较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代商业文明的古迹。皤滩古镇的“龙形”古街,是三华里长…
蓝花布印染技艺
蓝花布印染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一门融生活与艺术于一体的技艺,早在《光绪仙居县志》就有记载。蓝花布印染在汉晋期间就传入浙江仙居,经历唐、宋时期的孕育,到清末至解放初发展至鼎盛时期,蓝印花布品种花样达2…
临海古长城建筑艺术
临海古长城始建于晋,成于唐;北枕龙固,南接巾子。灵江汇永安、始丰之水绕城而过。城倚山,山傍水,水抱城;山、水、城相融,独具特色。尤以北部最峻,倚山就势,曲折逶迤,犹如蛟龙飞舞,人称“江南八达岭”。两山…
卵石镶嵌技艺
仙居地处浙东南山区,母亲河永安溪有众多表面光滑,图纹、颜色和形状均不相同的河卵石,仙居古代劳动人民师发自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把卵石运用到了古建筑装饰艺术之中,深浅相间的石子图案与古民居的建筑色彩非常吻…
枧桥鼓制作技艺
中国是鼓的故乡,《诗经》里有“击鼓其镗,踊跃角兵”的记述。《左传》中有“援捋而鼓”的描述。古人祭祀时,“以鼓驱邪”,生活中也有“敲鼓报更”,这些记载便表明,鼓很早便在我国运用,并与劳动人民生活密切相连…
济公传说
济公传说是以南宋禅宗高僧道济的故事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以天台为中心分布于浙江省境内,并由此辐射全国,影响世界。六朝隋唐时期,天台就流传着许多罗汉、癫僧的传说。南宋早期,道济降生于天台,佯狂…
台州乱弹
台州乱弹原名黄岩乱弹,形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台州、温州、宁波、绍兴、金华、丽水等地区。台州乱弹有三百多个剧目,常演剧目号称“七阁八带九记十三图”,七阁包括《回龙阁》、《兰香阁》等,八带包括《鸳鸯带》、…
黄沙狮子
“黄沙狮子”始创于北宋年间,主要活动于浙江临海市西北山区白水洋镇的黄沙洋一带。此地民风剽悍,朴茂近古,崇尚习武,且舞狮风俗由来已久。这项传统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是把民间精湛武艺与传统舞狮表演巧妙地结合起…
走遍台州市
浙江省民俗与文化
温岭市民俗与文化
临海市民俗与文化
黄岩区民俗与文化
仙居县民俗与文化
天台县民俗与文化
椒江区民俗与文化
路桥区民俗与文化
三门县民俗与文化
玉环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台州市民俗文化
台州市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5]
[6]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