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安徽省
>
阜阳市民俗文化
阜阳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颍上大鼓书
颍上大鼓书,本地俗称“打鼓说书”,是一种一人说唱并重的表演形式。是安徽大鼓在发展传播中在颍上形成并发展和影响周边的一种曲艺形式,这种民间曲艺从清朝中期基本形成至今已近二百年,是颍淮大地上荡气回肠意悠远…
五音八卦拳
五音八卦拳相传源于伏羲八卦拳,原清朝乾隆年间豫州陈州(现为河南淮阳县)人刘怀编创,其拳法是以伏羲的天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作基础而派生出来的,因此定于伏羲八卦拳。五音八卦拳第一代创始人罗体贤,深得…
醉三秋酒传统酿造技艺
金种子集团出品的醉三秋酒是阜阳特产,其酿造技艺发端于魏晋之时,至宋元时代,其发酵制曲工艺开始与蒸馏技术相结合,自明清至民国时期日臻完善,并成熟定型,建国后得到保护和发扬,形成了“一控三清一配”(控浆减…
阜南红灯舞
红灯舞在阜南流行已久,据老艺人代代相传,红灯艺人贡唐王为师祖,相传当年唐王李世民前线惨败,退守谷河南岸的项延城,采纳了谋士的意见,利用当地玩灯的习俗,和大臣们换上百姓的服装,由唐王扮演红灯的伞把,大臣…
坟台唢呐
坟台唢呐迄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根据中国音乐文史调查记载,安徽唢呐有南派与北派之分,其中北派唢呐又有两个代表性流派,一支位于安徽东北部的砀山、宿县一带,一支位于阜阳、太和、亳州一带。太和县坟台镇地处皖…
颍上琴书
颍上琴书在颍上境内流传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于清末民初,前期吸收了山东琴书,徐州琴书、豫东琴书、淮河琴书等琴书风格特点,后与当地民间老歌小调和花鼓灯歌舞等结合,并融进周边地区戏曲艺术,经过代代艺人传…
太和武当太极拳
太和武当太极拳是一支直接承传于道门古老的太极拳门派,其拳理拳法、功理-与社会上流行的太极拳有很大差别,由于道门秘传的原因,在传代上有的严格规定,一甲子为一代,一代传二不传三,故在民间所传极少,频临失传…
金裕皖酒酿造技艺
金裕皖酒业出品的金裕皖酒是界首最具代表的特产之一,其酿造技艺源于北宋,明清至民国时期日臻完善、并成熟定型,建国后得到保护和发扬,形成了“三清二控一续”(辅料清蒸、原料清蒸、酒醅清蒸、控浆降酸、控浆减水…
颍州枕头馍制作技艺
枕头馍的历史十分悠久。相传宋金“顺昌(今阜阳)之战”期间,为支持宋军抗金,顺昌府百姓蒸制出形如枕头形状的大馍送至军营,宋军每人发一个,饿时削一片充饥,困时枕头而卧,“枕头馍”由此而来。颍州枕头馍系选用…
葫芦烙画(临泉葫芦烙画)
临泉葫芦烙画的历史渊源最晚可追溯到晚清时期,临泉县滑集人李仰高,既是闻名乡里的书画家,又是临泉葫芦烙画的创始人,此后李仰高后人世代传承这一古老的烙画技艺,并钻研创新、逐渐将电烙铁技术用于葫芦烙画创作中…
淮河锣鼓
淮河锣鼓是流行在颖上沿淮一带的一种锣鼓音乐,历史悠久,有史料依据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就曾把鼓运用在战争中,明清时期锣鼓在淮河流域十分普遍,它是安徽省优秀的民间艺术,在淮河流域广为流传,是…
太和狮子灯
太和民间舞蹈狮子灯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狮子灯创始人张守本,生于1849年,自幼习武,有一身过硬武功,在端午、中秋、春节等节庆日,聚集一帮武术爱好者,以自制的狮子作道具,自娱自乐欢庆节日,发明了原始简单的…
淮北梆子戏(阜阳市)
淮北梆子,又称“梆子戏”。是流行于我省淮北地区的艺术个性化比较强的地方戏曲剧种。至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关于它的起源大致有二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山西、陕西梆子流传到淮北地区后,唱腔受安…
淮河琴书(阜阳市阜南县)
琴书传入我省已有200多年历史,它因演唱形式活泼,语言纯朴生动,曲调婉转优美,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因流入的地区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路:一路是由河南永城县老艺人邵元振传入,代表性传…
界首苗湖庙会
界首市苗湖书会是界首文化艺术上的一个独特的“盆景工程”。苗湖书会的举办地在界首市任寨乡的苗湖村。清嘉庆年间,据今大约200年左右,唱坠子翁的艺人苗本林,发起了苗湖说唱会,当时参加演唱艺人有苗湖村三人,…
走遍阜阳市
安徽省民俗与文化
临泉县民俗与文化
颍州区民俗与文化
颍上县民俗与文化
颍东区民俗与文化
阜南县民俗与文化
太和县民俗与文化
界首市民俗与文化
颍泉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阜阳市民俗文化
阜阳市地名网
搜索
[第1页]
[2]
[3]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您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QQ:
2642104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3号
粤ICP备130019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