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省
>
宁德市民俗文化
宁德市十大民俗文化
1.
柘荣剪纸
柘荣剪纸与民俗活动紧紧相连,剪纸艺人大多于母辈、姐嫂传承,在表现技法上没有统一的模式,继承了中原文化的特色,具有古朴、浑厚、粗犷、写意的风格,与陕北民间剪纸极为相似,在艺术特色上,不求对称,阴阳变化大小不一,剪纸艺术语言跃然纸上,丝毫没有人为的雕饰感,以达到了似与不似的传统的艺术效果。……
2.
宁德霍童线狮
霍童线狮现留存于福建宁德霍童镇,又称抽狮,当地人称之为“打狮”,是一种独特的民俗游艺表现形式,也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乔装动物的杂技节目。据历史传说,隋代谏议大夫、开山大祖黄鞠公曾为霍童灌溉村田,造福子民,当地以举办“二月二”灯会的方式来纪念他,线狮表演是“二月二”灯会中最具特色的节目之一。明代中后期……
3.
寿宁北路戏
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横哨戏,是清代中叶传入福建的乱弹与当地民间戏曲融合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声腔剧种,曾流行于闽北、闽中及闽东等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代表清代乱弹声腔的珍稀剧种。乱弹进入福建后产生了上路班、下路班、北路班、南路班等戏班,其中以北路班最为强盛,其他各路戏班相继解散后,北路班仍活跃在……
4.
屏南四平戏
屏南四平戏,源于明代弋阳的四平腔。戏曲界称其为“明代四平腔的遗响”。四平戏自明后叶传入屏南以来,至今已传15 代,历今400多年。2006年5月20日,四平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屏南四平戏的唱白皆用土官话,前台干唱,后台引领帮腔辅之高腔。唱腔结构形式属曲牌体,常连缀演唱,……
5.
畲族民歌
畲族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六十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闽东、浙南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畲族有悠久的历史。“畲”字,意为“刀耕火种”,用作民族名称始于南宋末年。元代以来,“畲民”作为畲族的专有名称,普遍出现在汉文史籍。最迟在7世纪,畲族就已经定居在闽、粤、赣三省……
6.
畲族小说歌
畲族小说歌发源于福建省霞浦县侯南镇白露坑村。白露坑是畲族人口最为密集和文化积淀最为丰富的区域,堪称闽东第一村。小说歌滥觞于清代,最初畲族歌手中一些能识字的人将汉族章回小说和评话唱本改编为本民族山歌口头唱本和手抄唱本,后逐渐在本民族流传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生活、心理、语言特点创作了一些作……
7.
屏南平讲戏
屏南平讲戏是以福建汉族地方方言演唱戏文的高腔剧种,是福建特有的地方剧种,起源于屏南,流传在宁德、福州地区,可以说是闽剧的前身之一。平讲戏多吸收当地民歌俚语,演出内容大多表现爱情婚姻和劳动生活,深受群众喜欢。2008年6月,屏南平讲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屏南平讲戏系闽剧前身之一,是明末……
8.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木拱廊桥也叫贯木拱风雨桥,它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是中国传统木构桥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载:“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它具有重要文物价值和科技文化内涵。庆元的木拱廊桥,以屋护桥,桥屋一体,有着独特的建筑创意;其拱架部分由上……
9.
寿宁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中国桥梁营造技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代劳动人民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优秀的桥梁工艺。编梁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就是其中的一种,现主要流传在浙江、福建等地。寿宁木拱廊桥造桥工艺,源于中原虹桥技术。寿宁徐、郑氏造桥世家从清代始造木拱桥,其工艺改汴水虹桥的绑扎结构为榫铆结构,增加剪刀苗抗倾斜,并加盖桥屋,桥内……
10.
福安平讲戏
平讲戏,由明末清初时期流行的四平腔“唱白字”演化并结合屏南民间的“驮故事”表演艺术逐渐形成。平讲戏系闽剧前身之一,也是闽东地区独特的地方剧种,因其道白、腔调平俗如讲话,故而得名“平讲”。平讲戏属高腔系统,由永嘉戏、弋阳高腔、乱弹和民间小调组成,唱腔多吸收民歌俚曲、道腔释乐,主要的传统剧目有“七双”、……
走遍宁德市
福建省民俗与文化
屏南县民俗与文化
霞浦县民俗与文化
福安市民俗与文化
蕉城区民俗与文化
福鼎市民俗与文化
柘荣县民俗与文化
古田县民俗与文化
寿宁县民俗与文化
周宁县民俗与文化
全部宁德市民俗文化
宁德市地名网
全部宁德市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