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西省
>
宜春市民俗文化
宜春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宜丰板凳戏
宜丰板凳戏又称坐唱班,清同治年间传入,宜丰“板凳戏”有“喜庆戏”和“伤情戏”之分。不论谁家办喜事、办丧事、建新房、祝寿,村里的民间艺人都要应主事者之邀来唱戏。一般天刚擦黑,东家把吹奏者和唱“板凳戏”的…
同安百节龙
据同安《张氏族谱》记载:宋时,同安张氏人口激增,张氏宗族分出多支,每一支都有自己的龙灯,后来按各支人口的多少,分配龙灯节数,再把各自的龙灯连接起来,便有了百节龙。同安百节龙特点是节数多,龙体长,长达一…
灯彩唢呐
宜丰灯彩唢呐俗称小吹打,源于瑞河锣鼓戏,其小剧目(单台戏)各自成调,专戏专曲有《开菜园》、《小放牛》、《闹烟馆》、《送福》、《十想郎》、《咬菜芯》、《劈芥菜》等,这些曲目小调,由舞台演出,移至板凳坐唱…
宜丰竹编工艺
宜丰竹编,是一种遍布南方各省的民间手工艺,自高安传入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宜丰是中国竹子之乡,有着极为丰富的毛竹资源,故乡民多用竹材制作家具,编制器具用品,创造了具有不同艺术特色的多种编织工艺,常用的…
宜丰牛墟
宜丰“牛墟”这一商贸习俗,起于明代,历经数百年而不衰。旧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宜丰城隍要到厉坛安抚厉鬼,叫做“三巡会”,届时,人们把城隍从庙里抬出来,沿街出会到厉坛祭祀神灵。出行时,队伍中以避邪的狮…
宜丰夏布制作技艺
宜丰素产夏布,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其主要产地为本县石市、芳溪、新昌等乡镇,是传统家庭手工产品。据《盐乘》载:“宜丰夏布岁出六千六百匹有奇。”又1936年《江西年鉴》载:宜丰夏布产量3.5万匹,至195…
港口黄龙舞
“黄龙舞”是我县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之一,它发源于宜丰县车上乡港口村,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相传,当年大禹治水来到港口,见些地没有河道泄洪,便将手中铁铲抛上空中,其铲立即变成一条黄龙,在群山中劈开一条河道…
端午节赛龙舟习俗
旧时,宜丰石市、棠浦、桥西、潭山等乡镇,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隆重的龙舟竞渡活动。竞渡前,各村的龙舟队,都要抬着龙头,先到屈原庙朝拜,供以粽子、包子、酒水等以作祭奠。然后由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龙头”上,…
宜丰张氏刺绣
宜丰“张氏刺绣”是由宜丰民间刺绣传人张兰英,以起源于明代的宜丰刺绣为基础,结合光绪年间形成的“湘绣”技法,以及苏绣中的“正则绣”和中国传统的游针技法创造发展而来。她以多变的针法和拼接、劈线、拼色工艺,…
黄连麻糍
黄连麻糍是宜丰山区农村传统特色食品,它是以宜丰山区特有的黄连糯为主要原料(黄连糯米粒粗而短,粘性介于糯米和粳米之间,其产量甚低,且对土、水、肥及气候要求十分严格),配以纯天然的黄连碱水(及黄连树和黄栀…
宜丰闹新房婚俗
闹新房在宜丰方言中叫做打新房,也叫捏(即玩)新人(即新娘)。宜丰闹新房婚俗已有上千年历史,目前尚在部分乡镇流传。宜丰闹新房婚俗主要分为打新房和闹新房两部分,重在打新房。它一般有鸣爆奏乐、征求意见、发令…
吹塑版画
吹塑版画是上饶版画家苏烈熙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首创,主要分布在江西宜丰、江西上饶、上海宝山。我县以江克安为首的美术工作者经过潜心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开拓创新,改善了吹塑版画制作粗糙、画面过于…
宜丰开扎
“开扎”是宜丰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源于湖北的吹打乐“牌子锣”,清道光年间,由湖北枝江艺人传入宜丰后,融入本土文化元素,经当地艺人传承发展,使之成为具有当地浓厚文化特色的民间吹打乐,主要由唢呐曲牌与唢呐…
宜丰许真君的传说
许真君,原名许逊,又名许旌阳,魏晋时期东晋道教重要的代表人物。许真君的传说在宜丰的影响很大,流传甚广。据史料记载,全县16个乡镇共有供奉许真君的宫、观、殿38处,宜丰庆祝许真君的建筑物之多居全国之冠。…
宜丰米糖
宜丰米糖,又叫“饴糖”、“麦芽糖”,自古以来为纯手工制作。过去,它是不少乡民的一种家传技艺,也是农家冬闲时补贴家用一项副业。宜丰米糖制作有上千年的历史,据传承人刘成宝介绍,从他家祖上传承到他这一代,有…
走遍宜春市
江西省民俗与文化
宜丰县民俗与文化
铜鼓县民俗与文化
丰城市民俗与文化
靖安县民俗与文化
袁州区民俗与文化
奉新县民俗与文化
高安市民俗与文化
万载县民俗与文化
樟树市民俗与文化
上高县民俗与文化
全部宜春市民俗文化
宜春市地名网
{下一个}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