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西省
>
宜春市民俗文化
宜春市民俗文化介绍第5页
宜丰风水林保护习俗
宜丰风水林保护习俗(第四批省级)宜丰位于赣西北九岭山脉南麓,总面积1935平方公里。宜丰地貌格局为“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宜丰县森林资源丰富,全县植物种类有2000多种。人均拥有林地面积0…
宜丰竹艺
宜丰竹艺(第四批省级)宜丰竹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古专家对我县博物馆及民间收藏的竹艺作品推断,至少可追溯到清朝末期,距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宜丰位于赣西北九岭山脉南麓,东邻上高,西接铜鼓,南连万载…
宜丰风水狮
宜丰风水狮(第三批省级)宜丰风水狮现主要分布在宜丰县的新昌、潭山、天宝等16个乡镇及周边高安、上高、铜鼓等县市。其表现形式有石雕、木雕、铜雕、根雕、砖雕,到清代后海衍生出陶绘、书画和剪纸等。它的种类有…
宜丰霉豆腐制作技艺
宜丰霉豆腐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宜丰霉豆腐又称豆腐乳,其制作工艺古老而独到。宜丰霉豆腐在几百年的传承、发展中,其制作工艺在选材、浸泡、磨浆、煮浆、霉制、配料、装罐等方面有了自己的独到之处。每年立冬一到…
宜丰天宝罗酒制作技艺
宜丰天宝罗酒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罗酒的酿造工艺与普通米酒的酿造工艺差不多,同样要经过浸米、蒸饭、下药、封缸几道程序。但也有不同,它多出了三道密封工序:一是封天宝甑。二是上缸密封,即一周后要启封搅动,…
宜丰牌楼神狮舞
宜丰牌楼神狮舞(第三批省级)牌楼神狮舞属南派狮舞,起源于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牌楼村,并流传、兴盛于该村,它是南方地区稀有的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民间舞蹈。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牌楼神狮舞的由来颇具传奇…
宜丰宋家双狮舞
宜丰宋家双狮舞(第三批省级)据宋家“双狮舞”第十一代传人宋箭道介绍,宜丰宋家村“双狮舞”缘于福建省永泰县嵩口陈埔的“纸狮舞”,又称“兴狮”。大约始于七百多年前的元代,于清乾隆年间,由福建省永泰县艺人传…
宜丰恒白话故事
宜丰恒白话故事(第三批省级)宜丰“恒白话”故事,是赣西地区一种独特的民间口头文学。它发端于宜丰县芳溪镇新村村,流传于宜丰全境,辐射万载、上高、铜鼓等周边县市及远传江苏省部分地区,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
宜丰洞山传说
宜丰洞山传说(第三批省级)《捐建洞山得福荫》故事讲述良价禅师初来到洞山时,此在原无寺院,于是他向当地的士绅求募洞山这片山场创建禅林。有乡绅雷老爷问良价禅师要多大的地方,良价禅师说:“一领袈裟覆盖之地足…
黄连麻糍制作技艺
黄连麻糍制作技艺(第二批省级)黄连麻糍是客家独有的一种传统糕点,也是每年小年前每家必做的一种风味食品。它具有软而不粘,绵韧而坚,味香色好,煎煮皆宜,饱食不腻的特点,是煮汤待客的主要原料,也是馈赠亲友的…
奉新酿饭坨制作技艺
奉新酿饭坨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酿饭坨又称糯饭坨,是奉新一种独特的地方传统工艺制作的食品。起初流传于奉新山区各客家居住地域,后来通过传衍扩展,成为奉新县各地域均流传的地方特色传统食品。奉新酿饭坨制作技…
奉新土纸制作技艺
奉新土纸制作技艺(第二批省级)奉新县地属赣西北,自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开始建县,已有2161年的历史,一直以来是一个以农业耕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业县。自汉晋时期由于当时中原战乱频频,不少北人南…
奉新山歌
奉新山歌(第三批省级)奉新县位于赣西北,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建县,属海昏县,是江西省最早设立县治管理的十八县之一,公元185年(汉灵帝中平二年)改名新吴,公元943年(南唐保太元年)为表示“弃…
上高十样景
上高十样景(第四批省级)上高十样景主要分布在上高县境内的敖阳街道、徐家渡镇、锦江镇、南港镇、田心镇等地,其中以锦江镇的团结村的表演最为经常,舞得也比较好。据当地老人讲十样景于清初传入我县,至今已有三百…
上高排字舞
上高排字舞(第三批省级)排字舞分布在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田心镇的斗门,新田、田心,镇渡乡的苑新、洋田等地。关于它的起源,据当地老艺人讲,是清初从湖南传入我县,经过几代人传承下来的,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
走遍宜春市
江西省民俗与文化
宜丰县民俗与文化
铜鼓县民俗与文化
丰城市民俗与文化
靖安县民俗与文化
袁州区民俗与文化
奉新县民俗与文化
高安市民俗与文化
万载县民俗与文化
樟树市民俗与文化
上高县民俗与文化
全部宜春市民俗文化
宜春市地名网
{下一个}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