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西省
>
萍乡市民俗文化
萍乡市十大民俗文化
1.
萍乡传统烟花制作技艺
萍乡上栗是中国烟花爆竹的发祥地。当地烟花爆竹生产历史悠久,烟花爆竹的发明者李畋便为上栗人。据《唐史》记载:“李畋,江南西道袁州府上栗麻石人氏,生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十八日。”据说他曾用自己发明的爆竹,帮助唐太宗李世民驱除山魈邪气,使其龙体康复,遂1为爆竹祖师。1935年编著的《中国实业志……
2.
莲花打锡
莲花打锡(第四批国家级)2000多年前,莲花就有锡制品。清康熙年间,皇上曾下旨由街头村锡匠打造锡钱币。目前仍有50多名锡匠活跃在街头庙背等村。莲花打锡工具简单,工艺讲究。造型各异的锡器,仅靠剪子、矬子、锤子、量尺等简单工具,经溶、画、剪、打、锉、焊等工序,就落落大方的呈现了出来,这其中的功夫全在手上……
3.
萍乡春锣
萍乡春锣是流传在萍乡一带的由“报春”演变来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每逢春节之后,报春人身背锣鼓,挨家挨户去告诉人们当年的家事季节,提醒人们注意及时播种、耕田。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普及,春锣演唱的内容开始改变,成为向人们恭贺新年、传吉报喜,并逐步发展到说人物、扬善贬恶的一种艺术形式。萍乡春锣是流传在萍乡……
4.
莲花茶灯舞
“茶灯舞”又名“茶灯闹春”,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在莲花县六市、高洲、坊楼等乡镇广为流传。村民每逢喜庆佳节,常以“茶灯舞”上门祝福。每到一处,主人门外鸣放鞭炮相迎。表演者入堂屋,高喊“恭喜发财”等赞语。该舞蹈由15人组成男女群舞。它通过各种灯彩的舞姿变化,绘成了“双龙出水”、“蛟麻花”、“上南天门”、……
5.
上栗牛带茶灯
上栗,扼吴楚通衢要地,为湘赣边贸重镇。上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源远流长的傩文化,誉满全球的花炮文化,有永驻青史的革命文化,有风光无限的旅游文化等。上栗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和“傩文化之乡”。上栗的民间灯彩品种甚多,分布地域广,各乡镇村落不仅灯彩活动频……
6.
芦溪古城独角缩龙
芦溪灯彩艺术的种类较多,如鱼灯、狮灯、划旱船、板凳龙等,尤以缩龙最为出名。芦溪缩龙起源于芦溪镇古城村,相传为家住芦溪镇新田村严家冲的明代宰相严嵩远房族人从北京按图索骥而来,因严氏家族势单力薄,无力发起缩龙表演,遂联合古城村民一道行事。经几百年变迁,这条缩龙就保留在古城。缩龙的特点是:形体庞大,长约3……
7.
安源傩舞
安源傩舞(第四批省级)高坑镇新华村,曾是唐“东海平浪王”杨泗将军抗击贼寇的战场。距今已有1千多年的历史。民间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说。且镇内分布较广。唐、葛、周是傩事话活动中尊奉的主神。高坑傩舞俗称“仰傩神”“耍傩神”,又因舞步必须踩在锣占上而称“踩锣”。“耍傩神”分四步进行,请神、出庙、跳傩、……
8.
安源面塑
安源面塑(第四批省级)安源面塑是一种民间传统美术。既有美术观赏价值又有贡品价值。它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9.
萍乡花果手工工艺
萍乡花果手工工艺(第一批省级)安源花果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艺食品的典型代表。既具有食用价值,又具有观赏价值。它是由柚子、桔子、辣椒、冬瓜、南瓜、萝卜、马铃薯、刀豆、藕、木瓜、地瓜、青菜梗、鹅明豆等四时果蔬的根、叶、茎、花、果实经过(选料、洗净、切叠、挤压、雕刻、编织、水浸、烫煮、保色、定形、糖腌、烘……
10.
湘东旱龙船
湘东旱龙船(第四批省级)地处赣西边陲的湘东区民间有句俗语:河里赛水龙船,岸上划干龙船。划旱龙船也叫划干龙舟,因靠近萍水河湘东段,是湘东端午节前后由来以久的一大民俗活动。据老《萍乡县志》和《湘东诗苑》第一期里记载,湘东划旱龙船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公元1783年前后任萍乡知县的胥绳武所作的萍乡竹枝词为证……
走遍萍乡市
江西省民俗与文化
芦溪县民俗与文化
安源区民俗与文化
上栗县民俗与文化
莲花县民俗与文化
湘东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萍乡市民俗文化
萍乡市地名网
全部萍乡市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