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西省
>
吉安市民俗文化
吉安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井冈山全堂狮灯
井冈山全堂狮灯,俗称全堂狮子,由龙灯、舞狮、拳术、棍术、器械、对练以及盾牌舞等七大项目组成,配以锣鼓、唢呐等乐器伴奏,由16人共同完成表演。它既有赤手空拳的武术套路;又有千奇百怪的武术器械,表演步法、…
永新子和调
永新子和调起源于“永新山歌”。永新山歌是广大乡民即兴表达的一种口头文艺。它源于生活最底层;乡民们在野外劳作时,在村巷歇息时,都会即兴编唱出抒发内心情感,心愿的歌谣。他们都是随口哼唱。只要觉得好听就一传…
永新牛田草席制作技艺
牛田草席制作技艺流传于永新县曲白乡牛田村。这里山高林密,气候宜人,土质肥沃,该村百源山流下的水和特殊土质滋生的丰富的野席草,是编织草席的天然原材料。牛田草席的制作始于明朝中期,历史悠久。传说清乾隆年间…
永新石灰脑传说
刘沆(994-1060年),字冲之,号庐山,永新县埠前镇三门前村人。北宋政治家。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第二名,成为吉安历史上第一个榜眼。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进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永新红军斗笠的制作技艺
斗笠是用竹子、箬叶、油纸等编扎制作而成,用来遮风挡雨的生产、生活用具。据《永新县志》记载,永新南乡斗笠生产始于东汉建安九年(204年),历史悠久,做工精细,成本低廉,轻便耐用,是久居山乡、勤劳勇敢而又…
永新和子四珍的制作技艺
永新“和子四珍”,即永新乡村民间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和欢迎的四种特色风味小吃食品——酱姜、酱萝卜、橙皮(永新当地俗称“陈子皮”)、蜜茄。其加工制作技艺约产生于东汉前期,至今已2000余年。四种永新民…
永新三角班
永新三角班是集永新民间舞蹈、民歌、山歌、说唱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融合湘剧、赣剧(当时称“弋阳腔”)等剧种的表演风格,衍变而成的地方小剧种,主要流行于永新、莲花、宁冈、安福等县。清初,永新民间有一种灯彩…
永新小鼓
永新小鼓原名“唱号音”。小鼓演唱时间和地点自由,春夏秋冬、白天黑夜,街头巷尾、厅堂广场皆可见小鼓说唱,民众喜闻乐见。它的唱腔脱胎于渔鼓,句式和板腔结构同渔鼓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发展变化。曲调跳跃起伏,跌…
安福火腿的制作技艺
安福火腿是与金华火腿并称的著名火腿品牌。据《辞海》记载,与金华火腿相比,安福火腿生产制作的历史更为久远。安福火腿源于先秦祭祀的“胙肉”。安福武功山历来为道教胜地,受故楚巫风影响,乡民常用猪蹄“胙肉”作…
安福吃新节
安福吃新节是流传在安福县南乡片洲湖、金田、洋门和甘洛等四个乡镇的一种传统节日。吃新的日期选在“小暑”与“大暑”之间、禾熟待割的前一天。这与少数民族的吃新固定在六月六或八月十五等不同。中华民族早在周朝便…
安福武功山传说
武功山,原名泸潇山,山脉连绵起伏,浩浩荡荡,奇峰嵯峨,怪石林立,幽谷沟壑,飞瀑流泉,景观壮丽。主峰海拔1918.3米,是江西境内第一高峰。相传晋时山上住着武姓夫妇,耕猎为生,武艺精湛,名扬远近,前来此…
安福垇云火把节
火把节,多在彝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流传,而安福县彭坊乡垇云村的火把节习俗,蕴涵了安福县南乡片汉民族聚居地的生活习俗、祭祀习俗,实属罕见。其节庆仪程繁复、民俗内涵丰富,是当地一年中仅次于春节的重要节日。垇…
吉安中秋烧塔习俗
中秋烧塔,是汉民族中秋佳节的传统习俗。而安福县金田乡柘溪村的中秋烧塔,有别于吉安、赣州、粤东、闽南等地。除常见的烧塔外,还有祭月、耍龙灯、对山歌、唱小调等仪程,民俗内涵丰富,节日氛围浓厚,别具一格。安…
安福表嫂茶习俗
安福人爱喝茶,尤其是南乡的妇女们嗜茶,喝茶名目很多,如:妇女怀孕吃“好事茶”,小孩出生要喝“毛毛茶”,孩子满周岁喝“周岁茶”,当了婆婆要喝“三代茶”,女子出嫁时喝“嫁娘茶”,孩子读书要喝“发蒙茶”、“…
万安赣江十八滩号子
万安县是江西省吉安市南部的一个山区县,属非纯客家县。全县30万人口,国土面积2051平方公里。该县南与赣州市连界,赣江由南到北纵贯全境,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闽粤湘桂水陆相接的驿道要津。自古以来,南来北…
走遍吉安市
江西省民俗与文化
井冈山民俗与文化
泰和县民俗与文化
永丰县民俗与文化
安福县民俗与文化
万安县民俗与文化
青原区民俗与文化
永新县民俗与文化
吉安县民俗与文化
遂川县民俗与文化
吉州区民俗与文化
峡江县民俗与文化
吉水县民俗与文化
新干县民俗与文化
全部吉安市民俗文化
吉安市地名网
[第1页]
[2]
[3]
[4]
[5]
[6]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