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西省
>
赣州市民俗文化
赣州市十大民俗文化
1.
兴国山歌
兴国,地处赣南的将军摇篮,又被誉为“山歌之乡”。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客籍背景,兴国人常用山歌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国山歌。当地至今流传一首歌谣:“会唱山歌歌驳歌,会织绫罗梭对梭。罗隐秀才造歌本,一句妹来一句哥。”诉说了兴国山歌的久远历史。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它由唐末诗人罗隐所创。史料中还有……
2.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源远流长,是集客家文化之大成的一种表演形式。形成于明末清初,迄今约有四百年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载:“采茶戏最早出现于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在九龙茶山,茶农们为了解除劳作的辛苦,为了传递相互的情感和信息,而引吭高歌;茶农们还在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的时候,以民间灯彩的形式,走村……
3.
于都唢呐公婆吹
唢呐,是一种为广大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管弦乐器,在赣南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一般百姓家里举办婚丧寿庆、盖新房、庆丰收、上大学等等,都要请唢呐乐手来热闹一番。村坊上举行迎神赛会,或其它大型活动,也必定有唢呐以壮气氛。然而,在赣南各县市中,最有特色的要数于都唢呐。据统计,于都县共有唢呐乐队800多个,唢呐……
4.
石城灯会
石城灯会,即石城客家灯彩,上溯南唐就已开始在民间盛行,距今已历千余年。相传,远古时代,黄帝有一条神龙即应龙黄,有蓄水行雨的本领。在黄帝和蚩尤、夸父作战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后因不受重用,一气之下来到南方山泽洼地居住,主宰降雨。后每逢遇到干旱之年,百姓就祈求于它,便用稻草扎成应龙,谓之“秆龙灯”,到田头……
5.
南乡大堂音乐
安远县孔田镇,古称太平堡。宋乾道四年建东林寺。几经兴废,至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于孔田镇上官村再次重建东林寺。东林寺是安远南片最大的寺庙,当时寺内和尚十多人,吹鼓手多人相配套。1952年,东林寺遭火烧毁,和尚四处流散,吹鼓手多为本地人,回家为婚丧喜事吹奏佛教音乐,受民乐的影响,后形成安远南乡民间……
6.
东河戏
东河戏(第四批国家级)东河戏,发源于江西赣江源头章、贡二水交汇处的赣县东河流域,故而得名。大约于明代中叶,赣东北的弋阳腔传至赣南农村,出现清唱弋阳腔高腔的坐堂班。清初产生了演弋阳腔连台大戏为主的高腔玉合班,清康熙兴国县令张尚媛《六言诗》注曰:“里人演剧,十日或十二日一本者为大戏。”大戏者,当即指此。……
7.
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
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第四批国家级)赣南客家围屋是整个客家民居的母体,而龙南至今保存着的376座形态各异的客家围屋最具代表性,其数量之多、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被称作是客家特色民居文化的代表。尤其是,龙南客家围屋因形制、防御功能的别具一格,因构造艺术的超凡脱俗,因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博采众长等诸多宝贵……
8.
匾额习俗(赣南客家匾额习俗)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第四批国家级)会昌匾额源于传统的祠堂建筑。祠堂内祖先牌位、某某堂号和祠堂内悬挂的功名匾、寿匾等匾额。自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建县以来,会昌县就有悬挂匾额的习俗。会昌匾额凝聚了深厚的客家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寓意深邃、作用独特等鲜明的特点,体现了会昌客家民俗追根寻源、……
9.
赣县田村花灯制作技艺
赣县田村花灯制作技艺(第三批省级)田村花灯历史悠久,它始于唐,盛于宋,鼎于明清。田村花灯秉承了中原灯彩艺术之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经过历代艺人的实践创作,集剪纸、纸雕、彩绘、填绣、挤粉、染片、硬化等众多民间艺术于一体,造型奇特,制作细腻,装饰精巧,堪称“江南一绝”。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当时是客家先民在……
10.
龙南杨村米酒酿造技艺
龙南杨村米酒酿造技艺(第三批省级)江西省龙南县杨村镇地处九连山脉,位于龙南县西南部,距县城57公里,南与广东连平县交界。是龙南县边远山区乡镇。杨村米酒,远近闻名,在客家饮食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并成为十九届世客会指定米酒。客家人将中原地区的习俗带之南方,并结合当地习俗,形成了特有的客家民俗,而客……
走遍赣州市
江西省民俗与文化
南康民俗与文化
兴国县民俗与文化
全南县民俗与文化
定南县民俗与文化
赣县民俗与文化
于都县民俗与文化
龙南市民俗与文化
宁都县民俗与文化
大余县民俗与文化
安远县民俗与文化
瑞金市民俗与文化
信丰县民俗与文化
寻乌县民俗与文化
章贡区民俗与文化
崇义县民俗与文化
上犹县民俗与文化
石城县民俗与文化
会昌县民俗与文化
全部赣州市民俗文化
赣州市地名网
全部赣州市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