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西
>
南宁市民俗文化
南宁市十大民俗文化
1.
上林石门龙母文化
上林县的“龙母节”是壮族最早的“母亲节”。上林县塘红乡石门龙母文化是珠江流域龙母文化和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的源头。相传在原始社会晚期,塘红乡石门村有一个穷苦的寡妇,无儿无女,孤苦零丁。一天清早,她到石南海去挑水,汲水时有一条小蛇游进她水桶来。她忙将水倒回潭中再行汲水。哪知那条小蛇三番五次地游进她水……
2.
壮族歌圩
“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壮语称为“圩欢”、“圩逢”、“笼峒”、“窝坡”等。凡是壮族较大的聚居区都有歌圩,举办歌圩的时间主要在春秋两季。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间为最盛,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次数最多;秋季歌圩集中于农历八九月,尤以中秋节为最佳日期。歌圩的举办地点各处不尽相……
3.
上林壮族舞蹈
自从盘古开天地,壮族人民就有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舞蹈艺术,具有纯朴、含蓄、欢乐柔情的特点,特别是壮族宗教祭祀类舞蹈是从黄帝时代传承下来的,吸收了壮族人民千百万年来劳动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的风格特点。反映壮族人民与大自然斗争的精神风貌。如:开坛舞、游衣舞、五龙舞、请师舞、四帅押坛舞……
4.
壮医药
壮医药于先秦时期开始草创萌芽,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约略于唐宋之际,已大抵形成了草药内服、外洗、薰蒸、敷贴、佩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金针等10多种内涵的壮医多层次结构,并逐步具有理论的雏型。广西地区的土司制度,渊源于秦汉的土官土吏,开始于唐宋羁縻制度,全盛于明代,没落于清代,消亡于民国时期,延续……
5.
宾阳炮龙节
宾阳炮龙节是独具宾阳民族特色的一种非常热闹、隆重、全国少有的传统节日(即一年一度的农历正月十一晚举行舞龙活动)。炮龙节距今已有150年历史了。炮龙比一般常见的彩龙要大,装裱简单,短有7节,长有11节不等;龙长有30-40米,龙头龙尾用竹篾扎制,用沙纸装裱,龙身用色布装配。举舞之前,一般由组织单位发动……
6.
邕宁舞春牛
广西邕宁县等地春节游艺活动。牛身用竹片编织而成,黑布或灰布做套。绵纸做头和角,画上中眼。两人一头一尾钻入布套中,边唱边舞。一人头包毛巾,手扶犁架跟在后面,做犁田状。其他人或提灯笼,或敲锣鼓,或领唱春牛歌。每到一村,先在土地庙前表演,叫做老虎入村投土地。然后挨家挨户预祝人寿年丰。桂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
7.
上林瑶族舞蹈
瑶族舞蹈是瑶族人民在漫长而又艰辛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艺术。如在节目方面的“肖郎铁玖舞”瑶族叫“兴郎铁玖达努舞”。具有浓郁记叙性,由猴鼓舞等10个单独作舞组成。其中代表作品:《丰收牛角舞》,该舞蹈讲述上林瑶族人民在传统的生产生活中,盛有自娱自乐的文化艺术,每到丰收的季节,他们用牛角作……
8.
横县伏波庙会
位于广西南宁市横县云表镇站圩东南3千米的郁江北岸的横县伏波庙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是珠江流域同类建筑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东汉建宁三年,是为纪念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平乱靖边的功绩而建,曾在北宋中期重修过,现在的伏波庙为清代重修。伏波庙坐落在乌蛮滩上,四周林木苍翠,山光水色,浑然……
9.
南宁端午节
南宁端午节与各地一样,源于纪念屈原,却又独具地域民族特色。 节日当天,南宁人家在门口挂上菖蒲、艾草之类的香草,食用爽口、清凉的南宁五月粽,以祭奠先贤。 南宁五月粽,俗称端午粽,又称碱水粽、凉粽,是远近闻名的端午食品。凉粽用糯米掺和碱水做成,为了增加爽脆度,有时还加入少量硼砂、豆蓉,用草绳捆扎,箬……
10.
横县茉莉花节
世界茉莉-,中国茉莉看横县。 横县,地处桂东南,素有“中国茉莉之乡”的美誉,是国内最大的茉莉花种植和茉莉花茶加工基地。横县茉莉花,花期早、花期长、花蕾大、产量高、质量好、香味浓,是茉莉花中的上品。横县已经成为中国茉莉花茶标准化生产、检验、交易中心,在花卉产业中具有较高美誉度。 为了发挥横县茉莉花……
走遍南宁市
广西民俗与文化
邕宁区民俗与文化
横州市民俗与文化
宾阳县民俗与文化
马山县民俗与文化
上林县民俗与文化
隆安县民俗与文化
武鸣区民俗与文化
青秀区民俗与文化
江南区民俗与文化
西乡塘区民俗与文化
兴宁区民俗与文化
良庆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南宁市民俗文化
南宁市地名网
全部南宁市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