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西
>
河池市民俗文化
河池市民俗文化介绍
驯乐苗族婚嫁“四阶段”
驯乐苗族婚嫁大体分为相、恋、试、结四个阶段。苗族群众勤劳善良,家居山地,平时由于忙于生计,很少出门,男女青年相识相爱一般都在芦笙舞会上。该乡苗族主要有韦、梁、龙、石、王五大姓氏。各个姓氏都有传统习俗,…
毛南族古老婚、娶、育、葬习俗
合命毛南族男女青年正式订婚前,男方父母会索要女方生辰八字,然后请算命先生看男女双方命中八字是否相合,如果合命,方托媒提亲。新房鸳鸯床毛南族的新郎新娘没有拜天地、洞房花烛夜的习惯。结婚当天,新娘和伴娘住…
毛南族木面舞
毛南族木面舞原是一种傩舞,它是在民间祭祀乐舞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祭祀、娱神、娱人为目的,充分体现了傩舞的神韵。其内容有两大部分:一是向神祈求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和消灾除难,保佑人畜安康,如婆王、三界、…
毛南族传统棋艺
射棋毛南族传统棋艺,流行于环江下南乡一带。也叫炮棋,毛南话叫棋乒。棋盘由四条经线、四条纬线交叉而成,九个小正方形合成一个大正方形,共16个棋点。下棋前双方分别先将四枚棋子对阵摆好。走棋时每次只走一个棋…
驯乐苗族女性发型
鲜为人知的驯乐苗寨女性发型,与当今众多的女性新潮发型相比,显得特别古朴自然,与人体相称,又浪漫洒脱,别具一方情韵。驯乐苗族女性发型大体分为三种格局:一是少女发型。女童从8岁始学梳理头发,8至17岁属少…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南部的上南、中南、下南的毛南族聚居地区。花竹帽,毛南语叫做“顶卡花”(即在帽底编织花纹的意思),象征着吉祥和幸福,是毛南族男女青年的定情信…
壮族铜鼓习俗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著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
乌洋神戏
乌洋神戏是源于汉代的奇特戏种,八百年前由四川遂宁传入广西东兰,扎根花香乡永安村。该戏主要是为当地民众还愿、祈求、祈祷等活动所表演,同时又极具艺术观赏性。乌洋神戏已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瑶族猴鼓舞
瑶族猴鼓舞主要流行于东兰县三弄乡三合村布努瑶山寨。传说是瑶家祖先带猴打仗,凯旋而归,为庆祝胜利,人猴共舞以此表达成功喜悦心情。该舞蹈一般由12~16人进行表演,四人打铜鼓,一人打皮鼓,一人打铜锣,两人…
东兰“补粮”习俗
“补粮”是孩孙们为上了年纪的直系老人补充粮食,有的一年一次,有的三年一次,祈愿老人长寿平安。这个习俗认为,一个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他(她)们的“食粮”(意即寿限)有可能“断绝”,有必要由他(她)们的…
瑶族祝著节
达努节,又名二九节、祖娘节、祝著节、瑶年,是马山、都安、巴马、平果、隆安、大化等地自称“布努”的瑶族传统节日。达努,瑶语意为老慈母。传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瑶族始母密洛陀的生日,后人出于崇拜,定该日为祝…
敬老习俗(壮族补粮敬老习俗)
巴马是世界著名长寿之乡,境内民俗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其中与健康长寿有关的民俗活动就有十项之多。补粮习俗。这是孝道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补粮亦称添粮盘粮天粮,是为老人祝寿的人生礼俗。所谓粮,在壮族信俗观…
白裤瑶砍牛祭
在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等地聚居着瑶族的一个支系——白裤瑶,因白裤瑶至今沿袭着古老的生活习俗,有着“人类文明活化石”之称,特别是丧葬文化中的“砍牛”仪式,更是充满着神秘色彩。在南丹·丹文化旅游节期间,…
巴马蓝靛瑶婚俗
居住在巴马的蓝靛瑶,至今一直保留着古老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婚俗蓝靛瑶男青年找对象,—般通过两个途径:一是由年轻人自己与姑娘对歌、抛绣球以及平时交往自由选择,二是由父母亲属在各种场合中代为选择。相中如…
南丹白裤瑶民间习俗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因男子都穿着及膝的白裤而得名。主要聚居在广西西北的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和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一带,总人口约3万。白裤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
走遍河池市
广西民俗与文化
南丹民俗与文化
东兰县民俗与文化
宜州民俗与文化
凤山县民俗与文化
天峨县民俗与文化
巴马民俗与文化
罗城民俗与文化
环江县民俗与文化
都安民俗与文化
大化瑶族自治县民俗与文化
金城江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河池市民俗文化
河池市地名网
{下一个}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