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西
>
河池市民俗文化
河池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南丹白裤瑶服饰
广西南丹生活着一个名为白裤瑶的瑶族支系。由于历史、环境等原因,白裤瑶族的服饰艺术保持着珍贵的原始性、生动的历史性和丰富多彩、完整的艺术性。白裤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
毛南族分龙节
九万大山,茫茫环江。一千多年来,毛南族人创造了神秘、独特的傩文化,和浪漫珍贵的花竹帽一起,彰显这个民族的神秘与智慧。“分龙节”是毛南族文化的精髓,如今古老的节日与体育竞技、生态旅游结合在一起,散发着独…
毛南族南瓜节
毛南族的南瓜节,时在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这天。各家把收获到家的形状各异,桔黄色的大南瓜摆满楼板,逐一挑选。年轻人走门串户,到各家评选南瓜王。不仅要看外观,而且要透过表面看到瓜籽。待到众人意见基本一致…
罗城仫佬族走坡节
走坡节是仫佬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早在清代,人们便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和八月举行,节期三五天不等。每当节日到来之时,仫佬族人便结伴而行,聚集在山清水秀的山坡上唱起山歌,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为媒,谈情说爱,…
罗城仫佬族民间传统婚俗
仫佬人结婚的范围,不仅仅限于本民族,与周围的汉壮等族均可通婚。但是仫佬族同姓是不通婚的,但同姓而不同“冬”的,通常可以通婚,其他房族内通婚便是“0”,为族规所不容。“冬”原为缴纳粮款而划分的社会基层单…
春榔舞
春榔舞又叫“木棒舞”,流行于红水河畔东兰县的壮族乡村,壮话音为“特榔”,是壮族人民非常喜欢的一种只打不跳的自娱性民音文艺活动。该舞始于宋代,是由壮族先民练武演变而成。春榔表现一种欢乐情绪,有时还以铜鼓…
布努瑶族祝著节
祝著节又称努节,是布努瑶族一年一度拜祭先祖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举行,是布努瑶族拜祭其始祖密洛陀的重要活动,过节这天,瑶族人家杀猪宰羊,摆设盛宴男女老少身着民族盛装。祭祀仪式后,带上糯…
东兰铜鼓舞
铜鼓舞流行于东兰县大同、三石等乡的壮族地区。多在节日、婚丧及其它祭祀活动中表演,该舞起源于宋代,内容为喜庆丰收,舞蹈语汇不多,支作精练,以铜鼓和皮鼓伴奏,舞者动作古朴粗犷,鼓声浑夺取雄壮,鼓点变化多端…
东兰蚂拐节
蚂拐节又叫“蛙波节”,也叫“蚂拐歌会”。是红水河畔壮民族的重要节日,犹以东兰县长江、金谷、隘洞、东兰等乡镇为盛。蚂拐是壮族先民崇厦的雨神,传说古时一个牙游的妇人,家住雷乱塘边,因嫌蚂拐日夜欢叫不得安睡…
刘三姐文化旅游节
宜州是著名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广西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民俗特色旅游目的地等,是一座拥有21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同样也是一座充满活力的新兴城市,在经济、教育、旅游…
怀远供月习俗
用面粉制作刘三姐、阿牛哥,用螺蛳盖片制作蜈蚣,用凉薯做荷花灯,用瓜果、五谷制作宝塔……每年的中秋夜,宜州市怀远古镇每家都会摆出花样繁多的供月品,成为当地展示民俗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历史悠久的怀远镇,民…
东兰壮族分担饭风俗
东兰县大多数乡镇的壮族民间,盛行着一种名日“分担饭”的风俗。据传,这种分担饭自古有之。它是壮民族同舟共济,助人为乐美德的一个缩影。分担饭,即同村同族中,谁遇到红白喜哀事,全本除在人力上相助外,同家族中…
东兰青蛙歌会
因为有山歌传情,因为有铜鼓抒意,东兰的青蛙歌会醉倒了四方来客。青蛙歌会又叫蛙婆节和青蛙节。青蛙节主要的活动内容是人们通过送青蛙升天,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在长达半月一月的歌会活动中,青蛙所以成为万民…
白裤瑶糯过祝节
糯过祝亦称过小年,是白裤瑶最具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之一,白裤瑶群众都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恩祖先、祈求丰收、保佑平安。举办隆重的民俗风情表演,展示白裤瑶生活中的神秘文化,全寨人将与游客一道共庆盛大节日、同…
贺州瑶族服饰
广西贺州市地处湘、粤、桂边境五岭余脉山区,是中国瑶族的主要聚居区。贺州瑶族服饰分过山瑶、土瑶、平地瑶三大类。其中,过山瑶服饰仅头饰就分尖头、平头、包帕等三类七种。如,尖头又分塔式、斜形、小尖头;平头又…
走遍河池市
广西民俗与文化
南丹民俗与文化
东兰县民俗与文化
宜州民俗与文化
凤山县民俗与文化
天峨县民俗与文化
巴马民俗与文化
罗城民俗与文化
环江县民俗与文化
都安民俗与文化
大化瑶族自治县民俗与文化
金城江区民俗与文化
全部河池市民俗文化
河池市地名网
搜索
{下一个}
返回电脑版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您有任何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QQ:
2642104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3号
粤ICP备13001937号